舒城县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

28.09.2015  13:09

  “一事一议”是指农村取消乡统筹、改革村提留后,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修建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而是按照“民主议事、一事一议、量力而行、群众受益”的原则,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议定筹资方案和建设项目,财政给予奖补。

  照理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项好政策,但在实施中,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主要有“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三大难题。且看舒城县是如何化解的——

   “一事一议”存三难

  舒城县自2009年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来,7年来全县共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016个,其中:农田水利设施681个,沟渠硬化528公里;道路修建项目2286个,修建道路2456公里;其他项目49个。项目总投资3.27亿元,其中群众筹资6943万元,财政奖补24141万元,社会捐资及其他投入1662万元。全县87万农民直接受益,逐步解决了农村行路难、用水难、环境差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该县财政局副局长韦征说,数据和实例的背后,是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当开始实行的时候,主要存在“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情况。他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适当奖励补助,共同建设村级公益项目的一项惠农政策。建什么、怎样建,均由村民民主决策,“一事一议”,听起来很好,可是在现实中却遇到了3大难题:

  “事难议”。张母桥镇书记周自力说,现在的农村大部分劳力出外务工,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在家,有时就探讨“一事一议”修建什么工程,怎么修等问题,都很难找到人,有些村甚至按每10户出一名代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也很难凑齐人。

  “议难决”。河棚镇书记汤安和说,好不容易把大家凑到一起了,但由于项目不可能覆盖到整个村,这样受益的人赞成,没有受益的就反对,就很难形成2/3以上同意的意见,导致议而不决。

  “决难行”。当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大多在外,有的长年不在家,即使形成决议,也很难执行。千人桥镇五里村书记方国说,虽然“一事一议”钱不多,但农民都有个攀比心理,你不交,我也不交,这样,村干部工作就很难做下去。

   创新形式破“三难”

  面对“三难”,怎么破解,舒城县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三招。

  群众不是很难召齐吗?那就选择议事时机。张母桥镇书记周自力说,春节是群众回家最集中的时期,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组织群众开会研究,要修什么路,建什么桥,搞哪些公益事业,就能够相互交流讨论,形成共识。周自力说,真正有回不来的,就电话征询意见,表决时,请他以委托书的形式进行表决。

  汤安和说,“议难决”的症结在于利益不均,如修一条路,有的村民组受益,有的村民组得不到好处,面对部分人的反对,那我们就在受益的村民组范围内筹资,或者向村民讲清道理,今年在这村民组修路,明年到那村民组修路。“项目年年有,总会到你家。”这样,灵活处置,解决了“议难决”的情形。针对“决难行”的情况,春秋乡文冲村以召开村民大会的形式,把家庭困难的摆出来,让大家议一议,把困难户应交的减免了,其他户也没话说了。同时,鼓励大户积极多交,形成“比、赶、超”的大好局面。

   “一事一议”点亮乡村

  秋高气爽,落英缤纷,行走在舒城县汤池镇的康冲村,只见过去一条条坑坑洼洼的乡村道路全部被硬化成水泥路面;一条条沟渠静静地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家家户户也用上了卫生便捷的自来水……这些变化得益于舒城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好政策。

  韦征说:“我们的创新机制,调动了群众建设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全县各村都积极行动起来”。“一事一议”不仅议出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新热潮,更议出了农民自我发展的精气神,“一事一议”已成为改变农村面貌、激发农村发展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六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