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自觉担当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使命

29.07.2014  17:16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前所未有,科技界肩负的责任前所未有。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行动起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积极主动承担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

一、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新要求,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和改革方向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向全局和未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到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对科技改革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关于科技改革创新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突出的有八方面:一是在战略地位上,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二是在目标导向上,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国家战略,要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三是在道路选择上,强调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四是在实现途径上,强调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转移转化通道,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五是在具体实践上,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并用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法宝”。六是在人才问题上,强调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要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七是在制度保障上,强调政策和法治环境的营造,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八是在对外开放上,强调要深化科技国际交流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了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路径选择、根本动力和重大任务,为新起点上加快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上来,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让创新真正成为中国发展的强音,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战略转变。

二、准确把握科技改革发展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创新自觉性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第一,从国际竞争形势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日益发生深刻调整。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手段,超前谋划部署,着力保持先发优势。各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大力度,加快科技和产业布局调整,力图后发超越。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和新赛场,抢占创新先机就是抢占新规则的制定权和新赛场的主导权,失去创新先机就只能“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国科技创新正面临前有领跑者、后有追赶者的严峻形势,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脚踏实地、快马加鞭,在科技创新上寻求新的更大突破,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第二,从我国长远战略看,创新驱动是强国所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能源、生物、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科技的融合发展和群体性重大突破,可能带来各国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调整,进而带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迫切要求我们牢牢汲取近代我国科技落后、积弱挨打的深痛历史教训,紧紧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历史机遇,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着力落实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本世纪中叶成为科技强国的既定蓝图。只有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创新发展的新征程有机融合,让我国科技的中长期蓝图与国家发展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同步走、同向行,科技界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第三,从当前发展阶段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目前,我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中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等问题愈加突出。国内外实践一再表明,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办法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路子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爬坡过坎,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在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向中高端水平不断迈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唯有依靠科技创新辟出一条新路,并调整相应的体制机制,实行双轮驱动,使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动力。

第四,从科技自身发展看,创新驱动是价值所在。只有与国家目标、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科技创新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通过多年积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已从总体跟跑转变为跟跑、并行、领跑兼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要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含量还不高,科技创新仍以跟跑为主,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我们要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舞台上腰杆硬、底气足,必须统筹加大“出新成果”和“用新成果”的力度,着力把关系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保障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现实力量。

总之,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看,无论是从长远还是当前看,科技创新都既不能等、也不能慢。这是科技界和各方面不能回避的一场“大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与各方面一道,凝聚胆识和智慧、振奋精神、积极有为,从改革找出路、向创新要动力,努力交出高水平答卷。

三、着力推进科技改革发展新任务,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在执行,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部门协同,动员科技界、产业界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汇聚共识、形成合力,扎实抓好战略的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要将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把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田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第一,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蕴藏的巨大潜能,亟需始终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发挥好改革的“临门一脚”作用,动真格、见真章,真正把束缚创新的绳索解开。一要让成果转移转化渠道进一步“通起来”,协同推进科技和经济社会两个方面的改革,着力挖掘创新供给和创新需求两个方面的潜力,完善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制度,开路搭桥,打通科技经济之间的“梗阻”。二要让基础科研人员进一步“静下来”,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把握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平衡点”,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突破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问题。三要让企业进一步“动起来”,完善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政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产学研用、大中小微企业有机结合,加强新产品消费引导,突破创新成果进入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四要让市场之手进一步“用起来”,顺应新形势下产业技术路线更加多变、商业模式更加多样的趋势,着力培育公平开放的创新市场,具体创新活动放手让市场“说话”、让企业发力。五要让政府之手进一步“活起来”,加快转变职能,着力抓宏观、抓前瞻、抓基础、抓重点、抓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优化科技政策供给,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形成推进创新的合力。

第二,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创新驱动的着眼点在转型发展,根子在科技创新。一要始终把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强化创新驱动源头供给。可以领跑的要争取扩大优势,能够并行的要争取超前一步,差距较大的要研究实施差异化战略和非对称措施、努力“弯道超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抢占决胜未来的战略制高点。二要坚持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聚焦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技术突破和成果产业化。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引领作用,壮大创新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高地。三要把科技惠民、科技强国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突破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进入百姓生活、支撑综合国力的提升。

第三,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关键的因素是“”。要始终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让一切创新的智慧充分迸发。我国研发人员规模已达360万人年,居世界第一,这是十分宝贵的战略资源,是我国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但也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拔尖和领军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等问题。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一要着力加强人才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强科教结合,完善人才梯队,加快科研骨干特别是青年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二要更好引进优秀人才,把握当前国际上新一轮人才大流动的机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让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我国科技创新。三要大力支持人才创新,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更好发挥作用。改进完善科研管理特别是项目经费管理,加大对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四要用好评价激励“指挥棒”,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从收入分配等方面采取措施,让创新创造者劳有所获、创有所值,充分释放创新人才的智慧资源和创造潜力。

第四,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最为深厚的土壤。一个适宜创新的生态环境,能让创新的幼苗茁壮成长,进而形成创新的森林。如果创新生态不够好,即便移植来的大树也难以生存,某些领域一时的领先也难以长期保持。要把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作为重大任务抓实抓好。一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主动布局、积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链条,把我国自主创新建立在更高起点上。二要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推动克服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问题和“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三要统筹加强创新“硬件”和“软件”,完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和平台,健全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发挥好技术标准等政策推动创新的重大作用,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法治保障。四要加强科技宣传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营造全民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作为我国科技宣传普及的重要阵地,《科技日报》已走过近30个年头,一万期报纸付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记载的是我国科技事业的艰苦奋斗和辉煌历程;面向未来,要秉持著史之心办报,弘扬科学精神、守护创新价值,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动力就在改革改革再改革,关键要靠实干实干再实干。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创新自信、着力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