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报道之一:合肥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编前:5月8日至14日是2016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为进一步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安徽教育网特别推出“职业教育活动周”系列报道,深入宣传各地各校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飨读者。
自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现汇报如下。
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科学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为加大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力度,高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2015年初,成立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领导组,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高职院校等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召开职教工作会议。 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职教工作会议,对全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省教育厅分管领导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要求全市职业教育着力突破体制、机制、学制障碍。同时,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列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和市政府重点工作。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组建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关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成立合肥市城乡建设等8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及相关工作要求,市教育局出台《合肥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关于高中阶段教育相互沟通试点工作方案》、《合肥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这些文件为我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好制度设计,提供政策保障。
整合资源,提升水平,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职业院校做强做优。
实施重大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2015年启动四大职教重点建设项目。 实施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磨店校区项目。 该项目位于磨店职教城,占地面积446亩,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4.8亿元(含征地费用)。目前规划设计方案和项目初步设计已通过审批,拟定3月底开工建设。 实施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位于巢湖市黄麓镇,占地面积330亩(其中老校区90亩,新征土地约240亩),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约6.6亿元。目前项目已完成立项,正在进行土地报批、设计单位招标等工作。 实施合肥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磨店职教城合肥工业学校校内,占地面积48亩,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2亿元,能提供3800个工位同时实训。该项目包括实训项目区、配套服务区和综合保障区。目前已完成项目立项、规划方案报批和初步设计专家评审,正绘制施工图。 实施合肥工业学校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磨店职教城,占地面积419亩,总建筑面积27.9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1.1亿元。目前,13个单体已全部封顶,进入内外装饰阶段,预计今年6月底交付使用。
加快职教资源整合。 总结合肥市职教中心等市属公办5所职业学校整合组建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市属经管、建设、服装等3校整合组建合肥工业学校,拟于2016年暑期整合入住新校区。至此,市属公办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同时,2015年市财政安排7500万元整合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县域职教资源整合。各县(市)安排配套资金上亿元,依托县级职教中心整合职教资源,加快实施“一县一校、一县一品”整合发展目标任务。目前,肥西县、巢湖市、庐江县初步完成职教资源整合。其中,肥西县职教中心新校区建设已启动,巢湖市、庐江县职教中心整合后正在加快建设。
加快中高职衔接贯通。 重点支持国家级重点、省级示范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组织9所中职学校与6所高职学院联合编制20个专业“3+2”中职与高职人才分段培养方案,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与合肥学院联合编制“3+4”中职与本科人才分段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优势,丰富中高职衔接贯通合作内涵,集团内8所职业院校围绕20个“3+2”专业开展人才一体化培养、专业共建、师资互聘、实训资源共享等。
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支持合肥学院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加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一校两区”建设,提高学院与市区经济发展的融合度和服务能力。支持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合肥幼专成功创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在充分借鉴上海、宁波等地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基础上,谋划合肥市与安徽大学共建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级。将张治中先生创办的百年名校黄麓师范学校划转市管,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深化改革,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组建职教集团。 2015年3月,市委、市政府组建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包括31个市直相关部门、14所职业院校、12家企业和8个行指委组成。职教集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了运行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构建“理事会—秘书处—校企合作部”三级运行管理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运行机制。职教集团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启动12 所职业院校与11家企业围绕 19个专业开展深度合作。
加强行业指导。 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7月,市委、市政府组建城乡建设等8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多边合作,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2015年,每个行指委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共计80万元,用于行指委指导开展行业信息调研、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校企协同育人、产学研合作等。
深化校企合作。 市教育局大力支持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市职教集团内11所职业院校与24家企业联合开展18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并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其中安排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专项经费500万元。为解决技能教学与岗位要求脱节的矛盾,2015年,在市职教集团内11家企业挂牌合肥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安排每个实习实训基地20万元支持经费。
多措并举,建设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强化队伍建设政策保障。 为了给全市职业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市政府出台《关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按照学校教师编制总数20%比例核定兼职教师政府购买岗位数,并按照市场指导价确定其薪金标准。 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 2015年,设立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合肥学院与企业共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全市职业院校180名专业课教师进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 建设兼职教师人才库。 建立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兼职任教的绿色通道,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遴选高技能人才组建441人的全市“双师型”兼职教师人才库,参与学校教学科研、专题讲座、技能辅导、职业指导、行业分析等。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选派40名优秀专业课教师赴德国高端研修工作。选派中职校长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目前,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70%;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产生省级“学科带头人”18人、“教坛之星”63人、“优秀校长”10人。
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合肥市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切实落实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市财政在职业教育常规经费安排基础上,新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932亿元;将职业学校生均综合定额提高到9120元;计划外安排市属职业教育学校专项资产购置经费5067万元。从2015年秋季开始,实行全市中职学生全免学费政策。另外,201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500万元,在中职学校设立市级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安排2000万元民办职业学校奖补资金,大力支持民办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
营造氛围,助推发展,成就职校学子出彩人生
为了助推事业发展,我市积极营造职业教育氛围。每月编印《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简报》,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时报送发展改革重点任务推进情况。承办安徽省暨合肥市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在活动周期间,全市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认真落实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统筹市域内中职招生,组织全市职业教育招生咨询会;召开全市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推进会。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在《合肥日报》连续专版宣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组织全市2015年职业教育进校园宣传活动,编印10万本《选择》读本,免费发放给全市初中毕业生,引导毕业生合理选定中招升学志愿。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中职学校招生达3.97万人。规范职业教育院校办学行为,开展全市中职学校办学资质清查和民办教育机构摸底工作,公布具有招生资质的民办中职学校信息;严肃招生纪律,严禁有偿招生,建立公正、开放、有序的招生秩序。启动《创新与创业》读本的编制工作,引导全市职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