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女友”发来短信?冷静!一点就中毒
每个市民的手机都收到过各式各样的陌生短信,有些是推销,而有些是无孔不入的诈骗短信。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诈骗短信,你又是如何对待的呢?近日,有不少网友收到内容为“我是你老公女友”的短信,并称有照片为证,提供了链接地址。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新的诈骗方式,一旦点开链接,手机中的个人隐私、网络银行等便被盯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5月11日,记者就警方提供的短信诈骗案例,综合整理了以下几种“诱惑”诈骗短信内容,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激将式”诈骗短信
案例:“我是你老公女朋友,我爱上你老公了,我要和他结婚!这里有我和他的相片,不信,你还是自己去看吧!”近日,网友谢女士收到这样一条短信。由于老公正好出差在外,谢女士一下子气炸了,马上点击短信附着的链接。结果手机自动下载一个名为“相册”的程序,安装后,该“相册”APP并不能正常使用,也不存在所谓“老公和小三女友”的照片。
警方分析:这是一种新型“激将式”诈骗,利用人们瞬间的不理智,从而把个人信息套走。警方介绍,这种骗术,利用市民猎奇、排害心理,引诱其点开链接,而链接地址隐藏有木马程序,一旦点开,手机上绑定的各种账户和密码就会被盗。不法分子也会利用受害人手机通讯录,冒用熟人名义进行诈骗。
“兑换式”诈骗短信
案例:近日,合肥市民朱先生收到一条发自于“10086”的短信,大致内容是说,他的手机话费积分可以兑换现金。朱先生没多想,就按照短信中提供的链接,点击安装准备兑奖。登录兑换页面,朱先生发现,需要输入银行名称、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以及验证码。当他输入到银行卡密码这一步时,突然意识到有些不对劲。“怎么会要输入银行卡密码呢?这不会是诈骗吧?”想到这里,朱先生立即关闭了网页。
警方分析:犯罪分子一般先通过“伪基站”伪装成10086群发积分兑换现金的诈骗短信,并在短信中内置一个钓鱼网址。市民按照短信要求登录钓鱼网址,并输入了个人信息,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账号以及密码等,使财产遭受损失。
“催房租式”诈骗短信
案例:上周末,市民张女士收到一条短信:“你好我是房东,这次房租请打到我老公农业卡上,我现在外地出差,好了短信告知。”对方还将收款账号和收款人姓名一并发给了张女士。如此简单的一条短信,张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是诈骗,就这样,三个月6000元的房租,一下子打给了骗子。事后她打电话给房东确认,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警方分析:这类骗术比较拙劣,而且已经存在多年,但时常还是会接到相关的报警。骗子利用群发短信的方式,利用有些正打算交房租的租客马虎大意的心理,偶尔也会蒙骗成功。
“激活式”诈骗短信
案例:“尊敬的用户:您的网银密码器已被暂停使用,请登入域名重新激活,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工商银行】”、“尊敬的用户:由于您长期未验证密保手机,请您用该手机回复‘QQ号码加密码’进行验证【腾讯科技】”、“XXX,这份资料你过目一下,我已上传到网盘,下载安装激活就能查看”你是否收到过类似这样的激活密码的短信呢?
合肥市民邹先生前段时间收到了一个署名为“工商银行”的密码器激活短信,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使用网银,邹先生以为自己的密码器真的被暂停使用了,可是当他按照短信里的链接一步步激活后,自己银行卡里的一万多元也不翼而飞了。
警方分析:这种“激活式”的短信往往会利用人们的安全意识进行诈骗,用户点开假冒的网址链接后,会按照提示输入账号和密码,造成财产损失。
“中奖式”诈骗短信
案例:“尊敬的用户您好:恭喜您的号码已被XX节目抽取为场外用户,本活动将为您提供15.8万元,您的获取码为【6588】本次活动已通过北京市互联网公证处审批,请用户放心,活动最终解释权归XX节目所有!”收到这样的短信,合肥一所中学的老师刘某相信了,根据网站提示内容,他一步步陷入了骗子的圈套,最终被骗走四万多元。
警方分析:随着一些电视综艺节目的热播,出现不少涉及节目中奖的诈骗短信内容,中奖内容也随着电视节目与时俱进。警方表示,这类短信利用人们的贪婪心理骗取钱财,受害人往往被要求汇入一定金额的手续费、抵押金或其他名目的费用。
-警方提醒
链接不要轻易点涉及钱财一般都为诈骗
除了以上五类诈骗短信内容,还有一些类似“航班改签”“邮包涉毒”等诈骗方式,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随着技术进步,诈骗的工具也一直在更新换代,从手机短信群发器、电脑群发软件,到任意显号、任意改号软件等,而犯罪群体从家族式作案已发展到企业化运作,甚至以招聘方式发展下线,包括话务员、团伙骨干、幕后指挥者等。“遇到这类电话、短信,市民要提高警惕。”民警介绍说。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如收到类似短信,切勿点开链接,应直接删除。一旦点进诈骗短信链接,可按照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补救。一,力争向所有通讯录朋友发出预警通报,说明自己手机可能中毒,不要转账汇款;二,立即关机,并重装手机系统;三,如手机上有支付宝、银行卡等关联的,不在本手机操作的前提下,立即更改密码。“只要短信或电话中提及银行卡、涉及金钱交易时,市民要提高警惕。”(合肥在线-江淮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