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群众问题让群众“评理” “大民调”打造社会自愈机能

22.07.2017  01:04

  进入2017年,安徽省池州市政协委员何宗文更忙了。

  2016年“两会”期间,何宗文列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时发言,“我是群众身边的‘草根’委员。比起绞尽脑汁赚大钱,我更喜欢帮助群众们解决问题。”其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当年,他接待处理来信来访279批次、469人,同比增加50%;协调、化解、帮助解决问题的信访案件达68件。

  这一方面说明这位被冠之以“最有温度的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亮相”后的确名气更大了,但更让何宗文开心的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自己所在的池州市信访评议团正收获着越来越多老百姓的信赖。

  时光回到2003年9月,池州市连续发生两件影响较大的信访案件,传统模式下的信访工作遭遇着老方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缓冲层,群众容易与直接处理问题的政府部门产生对立情绪,信访部门成了“烫手山芋”,许多人碰都不敢碰。

  “解决信访问题,只靠党委、政府部门‘单打独斗’效果有限,发扬民主、让群众来为群众问题‘评评理’或许有用。”当时已是省政协委员的何宗文提出这样的设想。

  2004年1月初,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一支信访工作的第三方力量——池州市信访评议团应运而生。25名信访评议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有律师、记者,还有老师、社区居委会干部、私营企业主等,“都是老百姓,最高级别干部也不过就是个正科。

  这支群众队伍刚“亮相”就遇到了一起久拖不决的疑难案件:池州城区一栋商住楼13户居民房屋拆迁,但开发商故意拖延还房达35个月之久,居民无数次上访都“无功而返”,于是他们向评议团申请公开评议听证。

  评议团接下了这块“硬骨头”,听证会上,13户居民代表和开发商首先各自陈词,然后评议员进行质询,并作评议,最后通过“合议”,当场作出裁决:开发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还房给拆迁户。最终,开发商按期将新房钥匙交到13户居民手中。

  如今信访评议团成员已经换了三届,依旧不改“民间”本色,成为池州人尽皆知的能“说理”的地方。只找政府借了办公室,从来不拿一分钱工资,何宗文说,这个官方色调再淡不过的民间组织从群众中来,用起情理法,自然可以轻松地融入群众中去。

  其实,像这样动员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的做法在江淮大地比比皆是。

  芜湖市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形成了“两代表一委员”工作机制。在镜湖区弋矶山综治中心,参与调解工作的代表委员说,接待群众来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不仅是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也是他们联系群众、了解民生的过程,使他们在履职尽责、建言献策时更接地气。

  在泗县屏山镇彭鲍村,村民张长治曾经有些烦恼,自家原与隔壁留有一条3米宽的巷子供人通行,然而两家却在扩建房屋中产生了矛盾,谁“让路”一直争执不下。这时,同村63岁的张长生走进两家门,三番五次语重心长劝解后双方各让一步,成就了彭鲍村“六尺巷”的邻里佳话。

  “没啥窍门,就是用老百姓的法解老百姓的事。”在村中,张长生常被称作“大老执”,皖北土地上这一般是对红白事操办人的称呼,衍生为群众对乡贤的别称。2014年以来,在这个拥有95万人口的皖北农业大县,171个行政村成立起乡贤志愿者工作站,1056名古道热肠、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族长、老教师等“现代乡贤”被组织起来,调解大事小情,让村干部腾出手,也给村民解了难题。

  根据地方的先进经验,2012年8月,安徽省出台《信访事项依法终结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创建信访事项依法终结评议制度。安徽省成立信访事项复核委员会,聘请150位专家、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参事,组成土地征收征用、城乡建设、社会管理、劳动社保、教育文化、医患纠纷、民政事务等7个评议团。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的话正在如今的安徽成为现实。安徽省信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县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群众信访208845件(人)次,同比下降7.1%,2959件信访积案全部化解。更有大量的矛盾纠纷被排查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初信初访按期办结率98.7%。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民间调解组织,如今的何宗文虽然更忙了,却乐在其中,“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纠纷‘大民调’机制,正在为社会自愈机能的成长提供最坚实的土壤。”(记者陈诺)

原标题:安徽:群众问题让群众“评理” “大民调”打造社会自愈机能 来源:新华社    作者:陈诺    编辑:付刚
李国英在金寨县开展信访调研和下访接访
  金寨县是省长李国英的信访工作联系点。徽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