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干部朱潜:管干部“守好门” 下基层“往前冲”
是非面前分得清、名利面前放得下、关键时刻靠得住,他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个人得失所困,不做“好好先生”;忘我工作,成为本职工作的“政策通”、“活字典”,他却累出一身“毛病”;七年如一日地真扶贫、扶真贫,他是穷乡僻壤村民眼中的好人“潜子”。省委组织部副厅级组织员朱潜,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默默无闻工作,被誉为“老黄牛”。日前,安徽商报记者走近朱潜,看他“任性”的工作作风,探秘干部组织工作的“无情”,倾听他扶贫的“有情”。
花甲年龄他是网络达人
今年下半年,朱潜就要退休了。虽然已届花甲之年,但在机关单位工作一辈子的朱潜,严肃而不刻板,还是个潮人。他的同事张涛说,朱潜是网络达人,不但有自己的微博、微信,还组建了一个同事微信群,把单位里所有的年轻人都拉进了群里。“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他转发比较多,大都是关于工作、关于人生的。他对年轻人在网络上的言论,要求很严格。”张涛说。朱潜有每天上网浏览时政新闻的习惯,看到非议、歪曲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帖子,都会义正词严地发帖予以批驳。类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帖子,朱潜每年都要发上数十篇。
朱潜所在的处室,年轻人较多。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还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搞好传帮带。他常说:“年轻人思维活跃,经历的大风大浪不多,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党性教育一刻都不能松懈”。
[事实说话]真动情
同事张涛回忆说,有一年他和朱潜到池州出差,去考察后备干部。在池州百荷公园的山上,他们路过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姚依林铜像时,朱潜停下脚步,郑重地跟他说,“咱们给姚老鞠个躬吧”。“当时公园里人比较少,他是动了真情,毕恭毕敬地向铜像鞠躬,表达敬意。 ”张涛说,朱潜常常讲一句话:人不能忘本。
“守好门”避免贪官外逃
用时髦词来形容,朱潜很“任性”。自1985年3月选调进入省委组织部干部调配处(现干部综合处)工作至今,朱潜整整30年没离开过这个处室。“管干部的干部”,人们常这样称谓组织工作干部。朱潜认为,唯有公道正派、秉公办事,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一言一行都不能出偏差才能不负信任。30年里,经常会有一些人与他套近乎,找他开政策口子解决个人问题,他都会耐心解释、以理服人,不拿原则换人情,敢对不合理要求说“不”,不做“好好先生”。
在领导干部出国政审工作中,朱潜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坚决不予审批。他坚持原则,却得罪了不少人,一些人甚至说他简直“不可理喻”,产生了误解甚至指责,但他从不后悔,更没有怨言。一次,一位驻皖单位正厅级领导干部申请办理港澳多次来往通行证,按规定不符合办理要求。此人连续十几天到办公室找朱潜,软磨硬泡,并找人打招呼,朱潜始终坚持“态度上谦让,原则上不能让”,坚决予以拒绝。不久,这个人就因经济问题被查处,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外逃事故。
从1995年起,我省先后17次组织开展公开选拔厅级领导干部工作,朱潜都全程参与、具体组织。在参选对象眼里,他手里攥着重要信息,很多人都想方设法靠近他,打听相关信息,但他始终守口如瓶。在他看来,原则面前无小事,纪律面前无私情。
[事实说话]真坚持
有一次,一位驻皖单位正厅级领导干部申请办理港澳多次来往通行证,但按相关规定不符合办理要求。此人连续十几天到朱潜办公室软磨硬泡,还找人打招呼,都被朱潜拒绝。不久,这位领导因经济问题被查处。而朱潜因为坚持原则,也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外逃事故。
拼命三郎累出一身毛病
党务工作的“政策通”、干部工作的“活字典”,这是朱潜给多数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他常笑说,自己在组织部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一个人工作能力再强,水平再高,如果内心深处缺乏干事的热情、缺乏坚韧的毅力,不要说干不成大事,就是简单的事情也可能办砸。”朱潜如是说,如是行。 30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宁可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5+2”、“白+黑”几乎成了一种常态。“我这个人一身‘毛病’。”朱潜说。他这一身的“毛病”,其实都是病。由于长期生活和饮食没有规律,身体积劳成疾,胃病越来越严重,在医院工作的妻子为他联系了4次胃镜检查,都因工作忙而耽搁。
由于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缠身,他每天都要吃下一大把药物,有时工作太紧张,他就用手不停捶打着自己的心脏部位,以缓解难受的胸闷、胸痛症状。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他还落下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和腰椎疾病。
[事实说话]真玩命
2004年7月的一天,他加班很晚后胃部大出血,到医院查出是因长期不按时进食造成重度胃溃疡,已成了早期胃癌。这种情况下,他才住进医院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手术初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多方奔走携手商报扶贫
朱潜曾是下放知青,深知农民的艰辛,更忘不了农民的深情。 2009年,全省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和“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等活动中,朱潜联系霍邱县彭塔乡慈佛寺村。慈佛寺村位置偏僻,交通不畅,灾害频发,是名副其实的“穷窝”。
朱潜的扶贫之路,与安徽商报也有很深的缘分。通过多方奔走,朱潜联系到徽商集团、安徽商报、合肥网和安徽省爱心助学协会等单位,从2011年开始,连续数年共同发起“徽喜鹊”大型公益行动,先后筹集到数十万元的衣物、米油和慰问金,每年冬天都会如约送到彭塔乡慈佛寺村和金古堆村的贫困户家中。
进村扶贫,需要真抓实干。朱潜千方百计协调有关部门,推动建成彭塔乡南北通行的左单路,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更促进了当地农产品运输和经济发展。为了解决用电难问题,他多次找有关部门求助,争取16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35千瓦变电所。经他多方奔走,还促成财政等部门支持重修了三道行大桥,圆了慈佛寺村乃至彭塔乡群众几十年的新桥梦;争取企业及社会慈善组织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村里基础设施条件成熟了,朱潜就鼓励和帮助镇、村干部招商引资办企业。在朱潜帮助和协调下,该村先后引进了6家企业,吸引本村5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每人每年可增加收入1.1万余元。
[事实说话]真有情
2014年1月,72岁的村民刘永江不幸被摩托车撞得脑部重伤,身上多处粉碎性骨折。可肇事者当场死亡,其家人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尚未脱离险情的刘永江无钱治疗,只能提前出院,结果病情恶化,生命垂危。朱潜得知消息后,登门送来“救命钱”。 “要不是潜子,我这条老命恐怕已经不在人世了。 ”刘永江老人眼含热泪,亲切地称呼朱潜为“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