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系列报道之五:马鞍山工业学校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
今年6月,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场上传来喜讯,马鞍山工业学校沈章成同学获得数控车加工技术金牌。这是马鞍山工业学校第二次获得全国技能大赛数控车金牌。如此骄人成绩的取得,是马鞍山工业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下降,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等。面对这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应对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马鞍山工业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绩硕果累累。
2010年马鞍山工业学校被确立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学校,学校抓住机遇,不断地深化教育模式改革, 2013年7月,在安徽省评估验收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引厂入校 自办校企 “双元制”教学本土化
2008年,经省教育厅批准,马鞍山工业学校与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合作举办了中德班,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德班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学校数控专业实施了中德合作教学模式改革,试图以此来改变现阶段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学校和企业脱节的现状。
但是,“通过与德国的合作交流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德国‘双元制’模式并不适合我们自身的发展,我们既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又没有更多兴趣参与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只停留在人力资源合作的层面,深层次合作的地开展,对学校来说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马鞍山工业学校的汪明晶主任在介绍学校的改革经验时,道出当时面临的窘境。
为此,马鞍山工业学校不断地开展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依托但不依赖于企业,从“引厂入校”到“自办校企”,寻求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010年底,学校大胆尝试,成立了马鞍山科兴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由生产教育处主任担任公司经理,实训部主任担任厂长,数控加工中心教师均为生产指导“师傅”,学生以工人身份进入企业进行实际生产。
有了科兴机电公司的成功运作经验,为了解决不同专业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结合,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规模,学校不仅满足于“引厂入校”,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立足专业,独立或组团创建经营实体。这样,学生在不出校门的情况下,就能深刻感知企业文化,做到教室与车间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大大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沈章成同学在获得金牌后,坦言学校老师及在校企训练对于自己的帮助时说:“最基本的收获是实践操作水平的提高,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更深的认知,也让自己有了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
产教融合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有效地利用 “引厂入校”和“自办校企”的资源,鼓励广大教师在组织生产和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吸收德国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以“工作页”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的核心不再是重点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如何工作”,将基于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建立完善的符合中职学生的校本教材。
教师把生产实际内容编排到课程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精品课程教学之中,用生动、丰富的项目和案例,把专业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训练,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也可以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较为一致的学习任务。
理论教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实训室的课桌与实训操作台相结合,学生边听理论边练习操作。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设计,使学生较快地将专业技能与理论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实现教学由“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通过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和专业教学改革,不仅建立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而且形成了理论一体化教学场地和“做中学、做中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自专业教学改革以来马鞍山工业学校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从2011年学校选手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两枚国赛铜牌,到2012年的2银、3铜,到2013年获得安徽省第一枚现代制造类金牌,再到2014年1金、1银、6铜的骄人成绩,马鞍山工业学校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进步,学校的叶昌芹书记非常骄傲向我们介绍学校取得的成绩。但是喜悦背后,他也道出自己的担忧“校企合作方面目前是以校办企业为主实施,学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探索,仍取决于企业的订单生产,依赖于企业的生产状况,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缺少一定的长效机制,真正的校企合作仍存在理念、制度、运作等问题。”不过,他也相信,学校老师和同学地不断努力,一定能办一个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为地方经济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