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开启精神病犯紧闭心锁[安徽法制报头条]

08.03.2016  16:51

编者按: 面对艾滋病、精神病、传染病等重病患者,可能很多人都会避而远之。可在森严的高墙里,却有这样一批民警,因为职责与使命所在,不得不与重病服刑人员或吸毒人员朝夕相对。在工作中,他们认真谨慎、一丝不苟、耐心有加,承担的职业风险,非常人所能想象。

近日,本报与省司法厅联合推出“探访特殊监区(大队)”系列报道,派出记者走进省内关押艾滋病、精神病、传染病服刑人员及吸毒人员的监管场所,了解大墙内鲜为人知的敬业故事。

用爱开启精神病犯紧闭心锁[安徽法制报头条]

3月4日上午,正值“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在省女子监狱广场上,一场开放日亲情帮教活动正随着和煦的春风将真情送进高墙,一幕幕久别重逢温馨的场景催人泪下。然而,在距离活动现场仅百米之遥的第十监区内,却正上演着紧张的生死救援。一名癫痫病犯突然倒地,人事不省、口吐白沫,值班民警30秒内赶到,熟练地用该犯的塑料胸牌插进嘴巴里防止咬舌,掐人中与虎口位置,并找到担架转移至狱内医院,整个过程不过两分钟!

这样在记者看来心惊肉跳的场景,对于第十监区民警来说却是不足为奇。在省女子监狱,第十监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该监区是老弱病残监区,现有押犯209人,其中患有精神疾病及精神异常罪犯共计46人,将近总押犯数的四分之一。而民警只有11人,平均年龄39.7岁。这样一支不再年轻的队伍,除了要承担三班倒的工作强度以外,还要面临更多的工作压力。因为与正常病犯相比,精神病犯的管理显然要难得多。

即便是吃药,这么一件对正常人来说非常简单的小事,也复杂起来。由于精神病犯缺乏对病情的自我判断,他们往往对药物治疗持抗拒心理。将民警分发的药物藏在舌头底下,等民警走后再吐出来,就是花样之一。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民警不得不把这类病犯的药物颗粒碾碎成粉末,化成水用汤勺亲自喂服。对民警来说,这并不算为难。因为更有甚者,曾有精神病犯一度只依赖某个民警发药,不允许其他任何人近身,而这一发药便是连续一个月不中断。“我只相信你,其他人都要害我。 ”服刑人员王某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严重的被害妄想症状,初入监时不敢进监舍睡觉、也不敢喝杯子里的热水。该监区政治教导员黄劲风常常找她谈心,渐渐取得王某的信任。王某只接受黄劲风分发的药物,若是换了其他民警,她就毫不迟疑将药物扔掉。为了控制王某的病情,黄劲风就连续上了一个月的班,未曾休过一天假。终于在一个月后,王某的状态有明显改善。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安全监管谈何容易。记者了解到,该监区民警都有一个必修课——变态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当精神病犯出现异常时,可以有敏锐的洞察力。“她们对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很小,一旦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就有可能发作,自伤或者伤及他人。”黄劲风告诉记者,2012年7月,精神病犯董某突然躁狂发作,在厕所里挥舞着拖把,逮谁打谁,没人敢靠近。值班民警没有处置经验,一时间僵持在现场,黄劲风接到电话立即赶到现场,大声喝止董某。董某一愣神,她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夺下了拖把,避免了悲剧发生。

不过,在那次事故中,黄劲风的手也挂了彩留下了伤疤。在采访中,第十监区的女警们不约而同表示,在工作中,被精神病犯吐口水、被骂、被拳打脚踢,都是难以避免。但令记者钦佩的是女警们的包容,“等到她们清醒了,怕她们有心理负担,我们反而会安慰她们没关系。

当然,严密的看管并不是最终目的,恢复精神病犯的健康人格和自我控制力,能够自我约束后再投入改造才是本意。为这民警们可没少想办法,播放音乐、组织看电影、安排会见、学习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监区生活给精神病犯带来了乐趣,也转移了注意力。“一把钥匙开一把心锁”,给予精神病犯人格上的尊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掌握方法、找准症结,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省女子监狱第十监区的每一位民警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造精神病犯的理念和方法,帮助她们恢复健康、重拾尊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中找到新生路。尤仁祥  本报记者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6年3月8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