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 让残疾人同奔小康
5月20日是第28个“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不仅关乎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还关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项目引领扶持创业就业
“这些是我的宝贝疙瘩,增收脱贫就指望它们了。 ”5月20日,肥西县花岗镇芮店社区残疾人程兴国指着一簇簇白嫩的蘑菇说。
因为残疾,程兴国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一直梦想着能自己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董事长、肥西天都园艺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丁伦保相识,了解到蘑菇种植的情况,想尝试种植。但种植蘑菇既要资金又要技术,还要跑市场,对一名残疾人来说困难重重。幸而同为残疾人的丁伦保非常支持程兴国,自掏腰包购置了6组食用菌生产机械,建设了50个大棚,免费提供给程兴国和其他贫困户使用,还发放做好的菌种、半成品菌棒,安排工作人员给予技术指导,并实行保底价收购,保障他们的种植收益。
“残疾人创业,风险承受能力差,需要有比较成熟的项目来带动。”丁伦保深有体会地说。多年来,丁伦保依托自己的蘑菇种植技术和公司实力,帮助许多残疾人实现了种植蘑菇创业梦。他探索建立“农户+公司+协会+合作社+基地+党支部”的蘑菇种植产业模式,分区域开展残疾人集中培训,培训后分户造册、上门考察、因人因地指导蘑菇栽培,实行24小时技术服务电话、免费赠送菌种、包销产品等举措,建立长期与残疾户帮扶联系制度,不遗余力地支持残疾人创业。
省残联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省残联着力以项目推动助力残疾人创业就业,联合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于2015年印发了《安徽省残疾人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连续3年下拨各地省级补助就业资金2亿多元,带动地方配套1亿多元。该《计划》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3.6万多人次,扶持“阳光大棚”等设施农业项目3000多个,培训有就业需求残疾人6万多人次,打造扶贫基地139个,就业孵化基地41个,奖励企业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7000多人次。
“鼓励、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各方要从政策、技术、资金、物力及精神等各方面为残疾人创业就业提供支持,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
政府牵头 攻克最难关口
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三类残疾人,是残疾人就业中的最难点,一般的残疾人就业岗位和已有的残疾人就业政策,都无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去年,合肥市出台了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政策,专门解决这三类残疾人就业问题。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被纳入当年度合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
5月16日上午,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百帮创业园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暖阳工坊里,40多名残疾人认真地做着各种手工。在其中的软陶工坊,坐在轮椅上的林艳茹耐心地教授下肢活动不便的龚敏做人物软陶。林艳茹告诉记者,软陶工坊目前有3名残疾人,两人做软陶产品,一人负责产品网络销售。
“我4年前开始做软陶,开了一家淘宝店,生意一直不错。软陶制作是非常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我想借助暖阳工坊多带些学员,帮助他们就业,并把这个项目做大。 ”林艳茹说,通过学习,龚敏已经掌握了软陶制作的基本技巧。龚敏患有先天性髋关节脱臼,不能久立、久行,加上要接送上幼儿园的女儿,很难找到工作。“制作软陶可以坐着工作,工作时间也比较灵活。 ”龚敏告诉记者,她非常喜爱这份工作,既有每月1500多元的稳定工资收入,又可以学到手艺、为个人长远发展积累资本。
“残疾人在工坊里一边工作,一边康复,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问题、缓解了残疾人家庭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暖阳工坊主管谢金凤介绍说,在工坊就业的残疾人社保和工资由政府支付,工坊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发放一些奖金;工坊工作人员的工资部分来自政府补助,部分来自产品销售。工作人员不仅手把手教授残疾人手工技巧,还帮助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等。
“合肥市目前已建成23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安置了417名残疾人就业。 ”合肥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芳告诉记者,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场地、项目、资金等,单靠残联是做不好的,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充分就业 拥抱美好生活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而残疾人奔小康的关键就是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 ”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帮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城乡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使他们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我省多措并举,努力促进残疾人就业最大化。 《安徽省促进残疾人就业 “十三五”实施方案》明确,为城镇3万名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为5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省残联联合省人才服务中心、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持续举办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阜阳市从每年的公益性岗位中按不低于15%比例,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铜陵、马鞍山等市通过经费补贴等帮助残疾人就业。
提升服务残疾人就业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关键。记者从《关于〈安徽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的报告》中获悉,全省16个市、89个县(市、区)成立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占总数的85.4%。经验收,11个市、88个县级机构达标。
“残联工作人员主动给我登记,帮我联系了就业单位。 ”合肥市一名残疾人告诉记者,“就业援助月”活动开展不久,他就接到了用人单位的电话,并顺利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据了解,我省持续开展的“就业援助月”活动,主要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全省各地共走访残疾失业人员家庭16742户,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员3万多人,组织残疾人专场招聘会286次,帮助5197名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员实现就业,帮助12388名残疾人享受到了专项扶持政策。
“要依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为残疾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李芳认为,一方面要积极制定、落实保护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规和政策,出台更多鼓励支持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专业化的培训与精细化的服务,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帮助,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愿望。
·延伸阅读·
我省力促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
完善政策,大力促进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依法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帮扶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
转移就业。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实施残疾人职
业能力提升计划。
《安徽省促进残疾人就业“十三五”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全省残疾人就业任务目标是:为城镇3万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2万人;为5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实用技术培训,使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参加生产劳动,实现就业增收;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有就业创业需求和能力的城乡残疾人普遍获得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残疾人就业主要措施为——转变服务方式,提高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依托各级各类人力资源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残疾人工作岗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能力评估等服务;将残疾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放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首位;加强残疾人就业和职业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确保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信息数据应录尽录,推动实名制统计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和推广使用全国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县级以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具备独立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心理咨询、职业适应评估、职业介绍等工作条件,人员配备合理;加强对残疾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强化部门间协作,加强残疾人平等就业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