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宿州路“篾匠一条街”曾名噪一时 如今只剩两家坚守
上世纪80年代前,因宿州路附近的一条“篾匠一条街”曾名噪一时,时过境迁,如今昔日热闹的篾匠街已经不再。今天,当人们遍寻这条街,只有两家篾编店尚在经营。费人力,成本高,盈利少,工作辛苦还容易受伤,这样一份工作,在现代人的眼里,看起来是那么不起眼。如今这两位正在坚守的篾编匠人,希望将这门数百年的手艺传承下去,欲招收徒弟。他们说,竹编这门手艺,千万别成了庐州人的“回忆”。
昔日篾匠一条街今仅剩两家在坚守
在宿州路三中附近,记者找到了这两家依旧在营业的竹器店。两家店相隔不远,没有正式的招牌,没有华丽的店面,只是藏在街的角落里,并不显眼。两家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店面的面积都很小,里面堆满了竹篮、竹椅、蒸笼、簸箕等篾制品。
67岁的郑圣康,是现存两家篾店中的一家店主,他在这条街上已经开了50多年的店了。说是店,其实也不算,郑圣康的店坐落在两家服装店中间的巷子里,如果不是摆满了篾制品,真的看不出来是一家店铺。
记者来到郑圣康的店里时,正碰上他在店里拿货,本想进去和郑圣康聊几句。但在走了几步之后,记者发现很难走进这拥挤又幽深的“巷子”里,无奈,记者只好退出了店,在外面等郑圣康出来。郑圣康的老伴陈定凤坐在店门口,拿着一沓竹篾坐在竹凳上,熟练地梳理着一沓竹坯子。
没一会儿,满头大汗的郑圣康拿着货出来了,身上的白色背心已经透湿。他扶了扶老花镜告诉记者,他从十几岁就开始从父亲手里接过了这个店,一直干到现在。以前,塑料制品还没出来时,大家都喜欢买篾制品,但后来渐渐地来买的人就少了,现在的生意更是难做了。夫妻俩年纪大了,也没什么事做,只好守着这个店,一来打发时间,二来挣点生活费。但是现在大家大都用塑料制品,便宜又方便,为了维持店里的生意,他们也从市场上进了一批塑料家用品。
塑料制品的冲击让竹器鲜有人问津
据了解,大别山区盛产毛竹,自古就出竹编的生活用品,这些竹制品甚至卖到了周边的河南、湖北以及省内的合肥、巢湖等地。渐渐地,在合肥四湾巷附近,也出现了竹制品一条街。那时候,篾匠街上有多家篾店,各家规模不大,但种类齐全,每天店里人流熙熙攘攘,他们把玩着一个个制作精美的篾制品,和篾匠们讨价还价。在解放初期的统计中,这条街上还有竹编匠人一百多人。甚至到上世纪80年代,庐州城里人家都喜欢去这条街上溜达溜达,淘淘自家生活需要的篾制品。从买菜的竹篮、蒸笼到凉席、竹椅,一应俱全。
曾经风靡庐州的篾制品,受到各家各户的追捧和喜爱,为何现在变得如此落魄呢?郑圣康告诉我们,自从塑料制品诞生以后,篾制品的地位就下降了很多。
在两家店内,记者看到,除了大部分的篾制品以外,都摆放了一些塑料制品,如脸盆、垃圾桶、扫帚等,可以看得出,这两家店现在也顺带经营一些“现代化商品”。很多人认为,塑料制品大都是机器生产,数量较多,价格低廉,使用时间长,用起来也方便。而篾制品是手工制作,且制作成本高,出售价格也高,相比之下,他们宁愿选择塑料制品,少数注重环保的人还是会选择篾制品。
不止郑圣康家的生意一般,连百年老店“黄氏篾制品”店生意也不再兴隆。老板黄德香是这家店的第五代接班人,他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意,要么是一些茶商批发一些晾晒茶叶的簸箕,要么是一些经营早点的小贩批发一些蒸笼,家用的现在买的都很少了。
在谈话过程中,不断有人来询问篾制品的价格,但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又放下东西就走了。两个老人也不嫌麻烦,默默地理好被客人翻乱的货物。接近中午时分,两个老人就坐在马路上,没有遮阳棚,没有风扇,但两位老人有说有笑,各自干着手里的活。
篾匠苦,曾被逛街情侣当成乞丐
郑圣康说,家里本有三个兄弟都跟老父亲学了篾匠的手艺,但只有他一个人坚持在做这一行,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说,自己就是靠这个手艺养大了家里的三个孩子。“以前手很灵活,一天能编五六个簸箕,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加上年纪大了,眼睛又不好,我都没亲自编过了,店里的这些货都是从市场上批发来的。”郑圣康搓着手,失落地说道。
“篾匠苦啊,哪有人现在愿意做啊!”67岁的郑圣康一听到记者问有没有收徒弟的打算时,连连摆手。“你看看我身上这些疤痕,都是编蔑的时候伤的。”
郑圣康说,现在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受这个罪,吃这个苦?再说,现在做这一行,收入这么低,连生活都顾及不到,怎么养家糊口?谁愿意在这一行上浪费时间呢!现在年轻人知道这个的都少。郑圣康回忆,说曾经他坐在马路边剖竹条,竟被一对年轻情侣认为是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他们甚至朝着路边编好的竹筐里扔了一枚硬币。
欲招收徒弟,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
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郑圣康说,他自家三个子女,都没一个愿意学这门手艺的,更别说其他人了。在早些年的时候,郑圣康是有徒弟的,而且是十几个徒弟,只是后来因为吃不了苦,陆陆续续都离开了这一行业,做其他的事去了。
和郑圣康一样,黄德香的店里也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徒弟帮忙打下手。他说在早些年,是因为他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没敢招徒弟。现在是,想招都招不到了。
2013年,“黄氏篾编”入选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让黄德香成为合肥市目前仅存的两位篾编传人之一。古诗云:“男剖女编个个会,早晚竹席伴身旁。”但现在,真正知道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已经没几个了。
在谈到这门手艺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失传时,50岁的黄德香信心满满地说肯定不会。他觉得在提倡环保的今天,篾制品应该更受欢迎才对。他会一直坚持,除非自己看不见了,做不动了。他也希望能够在市内招收到能吃苦的徒弟,将这门数百年的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