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制肥引领肥产业绿色变革

07.07.2015  11:54

秸秆制肥再度兴起,技术进步成亮点
 

  日前,记者来到蚌埠市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的秸秆堆肥点,只见成捆的小麦秸秆堆积如山,一眼望不到尽头,场外装满秸秆的车辆排起了长龙,还在源源不断地运送。

  “我们的秸秆收购价是200元/吨,老百姓销售的积极性很高。原来预备的20亩场地很快就收满了,不得已扩大到80多亩,现在也快堆满了。 ”安徽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胥清君介绍。

  莱姆佳肥业是一家生物有机肥研发生产企业,拥有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生物有机肥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重点研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作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今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莱姆佳肥业将实验室的有机肥制作工艺运用到现实的秸秆处理中,在全县选取3个镇进行秸秆集中堆肥试点,同时帮扶2个镇自建堆肥点。

  与过去农民自发堆肥相比,新的堆肥方法通过添加特殊的腐熟菌剂,大大缩短了有机肥的腐熟时间,不仅节约了制肥成本,而且腐熟更彻底、更环保。 “过去堆肥要一两个月才能腐熟,现在我们21天就能完成,大大缩短了堆肥周期,而且堆出的肥料质量更好。 ”胥清君说。

  “今年计划收储6000吨小麦秸秆,可生产六七千吨有机肥。 ”胥清君介绍,收购的秸秆80%在制肥点就地加工处理,销售给附近的农民,20%通过添加功能性菌剂,制作成颗粒状、粉状的高端有机肥,用于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6月20日,在界首市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有机菌肥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用制肥机制作有机菌肥。粉碎后的小麦秸秆加入水和农家肥,搅拌均匀后倒入制肥机高温灭菌,然后加入有机菌剂袋装发酵,2至4小时完全灭菌,最快8小时就能制出优质有机菌肥。

  “这样一台制肥机一天能‘吃掉’40亩秸秆,生产8吨到10吨有机肥,下阶段我们打算再引进一台吞吐量为20吨的大号制肥机。 ”振海农业负责人胡中华介绍,机器制肥利润可观,原料加上人力成本在380元/吨,市场售价可达800元/吨到1000元/吨。胡中华的农场主要种植高档彩色苗木花卉,制肥机生产的有机肥主要满足自家需要,用不完的可以卖给农委或种粮大户。

市场空间广阔,推广仍有困难
 

  最让胥清君看好的是秸秆制肥未来的良好前景。他认为发展秸秆肥料至少有三大优势。一是小麦秸秆等原料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二是秸秆有机肥属于优质肥料,质量有保证。“质量比动物粪便还要好,后者含有一定的重金属”;三是未来市场空间广阔,随着今年我国全面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有机肥将越来越紧俏。

  根据专业机构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2015年中国肥料市场份额中,生物有机肥产值800亿元,化肥产值8200亿元,生物有机肥仅占8.9%,未来将有4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秸秆堆肥的推广仍有一定难度。首先是成本压力。据胥清君介绍,秸秆收购价是220元/吨,收储几万吨秸秆,流动资金占用量相当大,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在80万元左右,加上各种生物制剂、尿素等,再加上人力成本和日常管护费用,总成本大约600元/吨。 “这还不包括场地租金,按照每亩地1000元租金算,我们的100多亩地每年租金十几万元,目前堆肥场地由政府免费提供,如果政府退出,堆肥的成本还要上升不少。 ”

  其次是市场推广压力。肥料堆出来好不好销售还要打个问号。胥清君认为,农民长期依赖化肥,对有机肥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不足。有机肥虽然能培肥地力,但是短期难见效,一般需要3年时间土壤肥力才能显现。如何让老百姓转变传统的施肥观念,接受有机肥,还需要一定时间。 “未来我们打算探索与农户合作的模式,我们出技术帮助农民堆肥,或者农民以秸秆换肥料,这样既能降低原料成本,也解决了销售问题,同时还培育了消费市场。 ”

  此外,劳动力短缺也是重要制约因素。记者了解到,去年界首大力推广秸秆堆肥,全市共堆出2000多个肥料堆,覆盖了大部分村镇,“吃掉”上万吨秸秆。然而今年这里很多村镇却见不到秸秆堆肥的踪影。

  “堆肥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秸秆找到了更好的去处,今年全市90%的小麦秸秆实现了直接粉碎还田。 ”界首市农委农业股负责人刘民介绍,堆肥费时费力,人力成本过高,也是堆肥减少的重要原因。 “一个50吨左右的秸秆堆,需要10个农民花3天时间才能堆好。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农民不愿意选择堆肥。 ”

  机器制肥虽然省时省力,缺点是出肥量少,机器投入成本高,目前主要适用于一些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大户,不适宜普遍推广。据胡中华介绍,日产量10吨的制肥机售价在36万元,日产量20吨制肥机售价要50多万元。目前他用的制肥机主要由政府埋单,供种粮大户免费使用和推广。

优化肥料结构,小秸秆有大作为
 

  长期以来,由于滥施化肥,土壤板结,营养流失等现象严重,耕地质量严重下降。这种靠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发展方式,不仅导致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而且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要转变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施肥,调整优化肥料结构,让土地休养生息。

  今年3月份,农业部下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力争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

  《方案》指出,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关键要把握好“精、调、改、替”4字要领: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

  “实现化肥的零增长,主要要靠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还田的推广。 ”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赵建勋表示,当前大田施肥主要靠秸秆直接还田,相比高温堆肥、牛羊过腹还田等间接还田,秸秆直接还田省时省力;而在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区,应该大力推广秸秆肥料等有机肥。我省有2000多万亩瓜果蔬菜,有机肥需求空间很大。

  赵建勋认为,实施精准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至关重要。 “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精准施肥。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 ”要转变施肥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施肥方式,推广肥料深施、水肥一体化、分期配肥、叶面喷肥等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完善相关配套技术。

  此外,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转变传统施肥观念,接受科学施肥技术。改变以往大肥料施肥观,实行氮磷钾等化肥+微生物菌剂+有机肥有机结合,合理搭配,科学施肥。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