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系列报道之辉煌五年】科学研究篇: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科研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本网讯 (宗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古汉字发展论》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科研经费实现30%的年增速,一批省部级的奖项和国家级研究平台落户安大……安大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硕果丰盈 学术实力彰显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科研团队承担的淮南矿业(集团)“厚松散含水层综采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的实施对推动我国采矿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 》出台,它通过大量社会调查获得第一手调研资料,尝试从城市化、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等方面对安徽省社会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加以系统分析,勾勒出发展现状和趋势,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五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1064项 ,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02项 ,2013年立项数量位居 全国高校排名第14位和安徽省首位 。发表论文 4531篇 ,其中CSSCI论文 1540篇 ,出版专著 193部 ,其他著作 203部 。文学院教授黄德宽的《古汉字发展论》入选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五年来,我校在主持或参与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水专项、核高基专项、无线移动通讯专项等重大项目方面连续取得多项突破,“两淮煤矿沉陷区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获科技部立项,实现我校首次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 。化学化工学院朱满洲教授牵头的“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 创新团队入选2013年度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 。
理工科逐年实现了到账科研经费的突破,五年年均 增长率31.8% 。共获省部级科研奖励共计 28项 , 其中2013年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获奖数名列省属高校首位;申请发明专利 278项 ,授权发明专利91项,年均增长率30%;发表SCI、EI收录论文 1846篇 ,其中高层次高水平论文逐年增长,一区、二区文章数平均增长率 51.2% 。
协同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
2011年,学校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项目总经费1600万元合同,这是我校首次主持承担了 千万元以上重大横向科研项目 ,也标志着我校产学研结合水平和科研服务地方的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教授博士地市行活动,深入县市企业生产一线,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发起成立 安徽大学校企合作联合会 ,建立校市、校企合作创新平台 33个 ,发起和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9个 ,使学校科研工作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拓展了项目渠道,促进了成果转化。五年来组织专家教授参加科技成果交易会等产学研对接活动36次,接待省内外200多家企业来校洽谈校企合作,承接了一批委托、联合开发项目, 签订横向合同559项 ,到账科研经费 9546.5万元 , 年均增长率27.5% 。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支持马鞍山和庐江两大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每年创造 6亿元以上产值 ,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承担国家电网、安徽电力、宝钢、马钢、西宁特钢等大型企业委托研发项目10多项,为企业节电降耗做出了突出贡献, 年节约标准煤300万吨左右 ,并获2013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芜蚌综合改革实验区创新人才奖”表彰。
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生育政策调整对安徽省人口发展规模影响”应急研究,准确预测了生育政策调整对安徽省人口发展规模的影响。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学军、省委副书记李锦斌、副省长梁卫国分别对此做出了批示。 徽学研究中心主动承担黄山市人民政府《黄山市文化大市建设规划》(2006-2020年)的委托研究课题,提供的4份咨询报告全部被采纳。经济法制研究中心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承担了“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控的法律机制”、“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课题,就如何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法律监管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该中心还直接参与了安徽省及合肥市一批重要立法的调研、咨询论证和委托起草工作。
改革机制 创新科研管理
自2010年起,安徽大学徽学中心刘伯山老师就带领研究生团队深入黄龙口村进行“徽州文书”的发掘整理工作,并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2013年被黄龙口村授予“荣誉村民”称号。新闻传播学院青年教师左靖联合欧宁等人发起了知识分子离城返乡、回归历史的“碧山计划”,希望能承接上世纪初以来由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事业。
近年来,安徽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办法,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改革,逐步完善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鼓励、引导教师走出书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为更好地汇聚创新团队,凝炼研究方向,学校同步对科研平台加大建设力度。建成 理工科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7个 ,其中2011年获批首个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建设立项。 新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 :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逐步建成若干以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根本,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研究机构,与地方政府和国外联合 成立“拉丁美洲研究所”、“合肥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院” 等人文社科类研究平台。学校通过加大建设投入、强化绩效考核、开展机制创新,使各平台科研环境大大改善,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学校学科水平的提高和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安徽大学科学研究面向国家战略,立足区域发展,重点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现已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