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管,破解保护区人地矛盾难题

26.02.2015  19:15
   中国绿色时报2月26日报道(记者  王俪玢  罗浩)  2月2日,国际湿地日当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佟记圈村村民佟阳山的“一卡通”上又多了一笔进账——“公益林补偿,1806元”。
  “封山禁牧之后生态好了,我的劳动强度小了,还拿到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这个社区共管制度弄得真是好。”佟阳山拿着一卡通存折兴奋地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2014年3月,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盐池县委、县政府在GEF/IFAD(全球环境基金/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始对哈巴湖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农牧民社区实施共管项目,并逐步落实了社区群众替代生计项目,改变了社区群众的生产经营结构,降低了农牧民对保护区资源的依存度。
   社区共管实惠多
  哈巴湖保护区管理着126万亩林地,其中77%的林地权属归集体所有,面广、线长、97个自然村(组)、5000多户村民,管护难度在全国保护区范围内都难寻先例。
  “老百姓要生存、要发展,祖祖辈辈的产业都在这里,不放牧就没有了维持生计的保障。自然生态保护又是我们的职责。这个矛盾一直很突出。仅凭保护区单方面保护自然资源,力量实在很薄弱。”谈起保护区的发展历史,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学增不无心酸,“我们一直在摸索让双方共赢的发展模式。这个社区共管模式对保护区重新进行了资源管护网格区划,推行社区群众护林员聘用上岗制度,把管理主体逐步变成村民自己。”
  保护区与当地及周边社区针对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共同制定政策、共同管理,社区共管贯穿整个过程。社区共管模式实行一年,保护区管理局召开了3次社区共管工作会议,共聘用专职护林员152人,其中经村队推荐、乡镇审核,新聘社区护林员93人,安排管护资金131.85万元;管理局兑现了30.68万亩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37.5万元;同时,管理局向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争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资金3000万元,成为2014年宁夏唯一一个争取到补偿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对保护区群众19.87万亩基本农田或第二轮承包土地因野生动物破坏受损耕地补偿1178万元,补偿标准为每亩补助60元;投资709万元,实施5个乡镇6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安排了社区绿化170亩、道路硬化22.5公里、养殖温棚120座。争取GEF/IFAD项目资金202.97万元,帮助社区群众建设温棚280座、种植牧草8447亩,发放基础母羊培育补助3125只。
  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尤万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封山禁牧羊被圈养后,农民的劳动强度变小了,植被得到了休养生息,每年到每个村民手里的生态效益补偿有1000多元,每个护林员管护工资又有2万多元,加上畜牧业的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社区共管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
   措施落地全靠共管委员会
  社区共管制度的有力推行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2014年,盐池县政府联合发改、交通、林业、财政、农牧、国土、水利、文化旅游、能源中心、哈巴湖管理局、各乡镇组织成立了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委员会,制订了共管委员会章程和成员单位职责,出台了《社区共管实施方案》,《宁夏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很快出炉。
  保护区管理局根据委员会精神,下达了《2014年集体公益林管护任务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投资计划》《2014年中央财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计划》《2014年GEF/IFAD替代生计实施计划》等项目建设,安排社区共管年度工作任务。保护区管理局与盐池县政府通过委员会捆绑在一起,与社区形成多边共管的管理格局。
  “社区共建,资源共管,利益共享。要完全实现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但我们先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总算上路了。”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维军说。
   村民思想发生质的变化
  “由于保护区里77%的林地都归集体所有,挨家挨户去磨嘴皮做工作成了常态。直到去年11月,我的头一直大着,真怕社区共管开展不下去。”负责资源保护工作的科长沈学礼说。
  佟记圈村村长李晓飞深有同感。“管理局说要开展社区共管,我觉得是好事,马上把协议签了。但是回来给村民做工作时,麻烦大了。有的村民说‘你这是把我们家的地都给哈巴湖保护区管理局了!’我说林权证在你手里,还给你钱修羊圈,你有啥怕的。”据记者了解,开展社区共管后,保护区管理局通过深入社区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优先性排序,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优先发展的舍饲养殖业,帮助社区群众修建羊圈。标准羊圈的规格长20米、宽8米,造价1.1万元,保护区管理局对每个羊圈补助6000元;对养殖30只羊以上的农户,为每只基础母羊补助200元,同时还推进优质牧草种植补贴等,鼓励社区居民发展特色产业。
  村民拿到了补助,养羊的条件变好了,老百姓的心总算放下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资源逐渐变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保护区管理局还开展了“走乡村、进社区、入农户”宣传活动,印发了78页的小册子,一条一条告诉农民什么是保护区、为什么要保护。
  “我们家有很多柠条,3年需要平一次茬。听说有个专业词叫‘抚育’,管护得越好,树长得越好。抚育下来的柠条是喂羊很好的饲料。我这房前屋后的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了,我必须负起责任、好好保护。”皖记沟村村民白云江坐在自家屋子里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