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省两会特别报道】利民为本 增进百姓福祉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低保标准持续提升,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公平普惠……一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广大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充实、有保障、可持续。
救困济难保基本兜底线
因女儿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蚌埠市民张国全带着孩子辗转多地求医,花去高额医疗费,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近日,蚌埠市救急难基金会发放第四批救助金,张国全家庭获得2.5万元救助,燃眉之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救困济难,兜牢民生底线。去年以来,我省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救助机制,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特困人员供养等政策有效落实,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整体救助水平明显上升。
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城乡统筹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全省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62.72亿元,月人均补助水平317元。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64个县、区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占县区总数的61%。全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5942元/年,占城市低保标准的比例为87.3%,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特困人员供养能力持续提升。我省制定特困人员供养及机构运行维护实施办法,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居民消费性支出的60%和不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的10%,确定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及照料护理标准,并完善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共保障特困人员38.2万人,其中集中供养6.6万人,分散供养31.6万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水平分别达到月人均713元和584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5%和32%,五保对象生活持续改善。
加大投入的同时,我省健全救助对象认定机制,确保应救尽救。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截至目前全省共排查在册农村低保对象170多万人,动态调减4.4万人,动态调增9.3万人。全面建立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初步实现申请救助对象准确认定。精准、高效的救助机制,使民生安全网网底更加坚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
脱贫攻坚摘“穷帽”拔“穷根”
年关将至,位于蒙洼蓄洪区内的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居民焦奎嫚,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去年,焦奎嫚居住的庄台焕然一新。阜南县投入数亿元,对蓄洪区内全部庄台进行环境整治,台顶修通了双向通行的公路,安装了路灯,建起村民广场,污水管网连通家家户户。 “庄子干净了,家里更要清清爽爽。 ”焦奎嫚高兴地说。
蒙洼面貌的改变,得益于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实施。由于频繁蓄洪,曾经的蒙洼环境脏乱差,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通过易地搬迁、环境整治、发展特色产业等扶贫举措,蓄洪区群众收入提升,生活明显改善。
咬定目标不松劲,攻城拔寨不停步。去年以来,我省加强产业就业扶贫和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加大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淮河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攻坚力度,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我省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截至去年11月,全省累计发展到户产业扶贫项目466.6万个,覆盖171万贫困户,覆盖率达98.74%,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近54万户贫困户自种自养搞起了特色种养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持续推进,春夏秋冬“四季攻势”连战连捷,健康脱贫“351”“180”政策更加优化,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易地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岳西县、谯城区、怀远县、蒙城县四县区成为首批“摘帽”县区……一年来,围绕年度目标任务,我省尽锐出战,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举措落实,更多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摘“穷帽”、拔“穷根”,脱贫攻坚在深度、广度、精准度上都达到新水平。
公共服务纾痛点补短板
室外寒风瑟瑟,室内暖意融融。冬日的黄山市屯溪区图书馆里,有不少市民读书看报,享受精神盛宴。 “有空就来,这里藏书丰富、宽敞安静,是看书的好地方。”62岁的读者赵先其说。屯溪区图书馆新馆大楼去年6月装修完毕,8月正式开放,给市民带来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
公共服务是民生热点所在,与百姓生活幸福度密切相关。去年,我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纾痛点、补短板,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朝着均等化目标坚定前行。去年,全省各地创新打造就业招聘品牌,积极开展各类特色招聘活动,就业形势稳中有进。去年1月至10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7.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38%;到三季度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2.78%,处于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健康安徽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县乡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初见成效,县外住院人次同比下降4.88个百分点,新农合省外转诊减少8%。
民生工程是我省民生工作的金字招牌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去年省级民生工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新增学前教育促进工程、电商振兴乡村工程等6项。去年1月至11月,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1049.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8.3%。 “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解决31个贫困县内较大自然村的对外联通和群众出行问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累计发放养老金123.6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向受灾户累计赔付资金7.24亿元……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城乡面貌的显著变化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我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图景愈加清晰,广大群众正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焕发出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更大干劲。(记者 汪国梁)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