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一农民自建两座皮影戏博物馆 十几年坚持花费近百万

19.08.2014  11:36
核心提示: 一尺白布,几幅皮影,光与影的交织中,形成“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气势,这便是皮影戏。然而时至今日,皮影表演因唱本老化,表演者流失,濒临消失。

一尺白布,几幅皮影,光与影的交织中,形成“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气势,这便是皮影戏。然而时至今日,皮影表演因唱本老化,表演者流失,濒临消失。

何泽华,一位酷爱皮影的农民,用表演和收藏皮影“抠”出来的资金,兴建皮影戏博物馆。近日安徽大学、香港大学的学生志愿者花费一周时间,对何泽华及皮影艺人进行拍摄,跟随他们的镜头,记者也见证了何泽华第二座博物馆的落成。

自筹经费建皮影博物馆

从宣城下火车,再转一个小时的中巴才到水东老街。这里是典型的皖南建筑,青石板路两旁是矮房,矮房边上是小河。

何泽华在巷口等我们,身后是三层小楼,大概500平米,还在装修,空气里弥漫着木屑味儿。“一楼、二楼展览皮影,三楼自己住家。”他边说边带我们往里走,橱窗里、柜子上各式各样精致的小人儿静静躺着。

何泽华的祖辈都是皮影艺人,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九代,他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活跃在安徽乡间的“挑担子”(皮影戏表演团队,一般4人)有60多个,如今只剩3个。

“成天鼓捣这些破玩意,懒得讲你。”何泽华妻子冯正湘笑着埋怨,她说家里条件不宽裕,老何有点闲钱就投进博物馆,十几年下来,已经花去近百万元。夫妻俩除了两幢看似“体面”的博物馆,甚至没有一套房产。

工资微薄艺人举步维艰

时至今日,因年轻人缺乏兴趣、唱本老化等问题,皮影戏显出颓态。何泽华说,想留住老手艺,首先得留住人,想留住人,靠的是感情。比如逢年过节,拎点东西到老团员家拜访,封个红包是少不了的。

不过,现实如果差距太大,感情也不能奏效。年前他给团员老郭打电话,“老郭啊,明天到你家吃饭,千万别准备什么。”

电话那头支支吾吾说不出话,何泽华问怎么了?老郭说:团长,过年你怎么跟我开工资?

“老规矩啊,县城以内250,出县城800一场。”何泽华说。老郭有些为难说:“我们这边人打工回来都说外面一个工两三百,一个月下来至少五六千。你对我们真的不错,可……”

过了年老郭没有来,手机也换了,何泽华不知道他去了哪,但有两点是无疑的:第一他肯定没干老本行;第二他拿的工资肯定比过去多。

“皮影老艺人更值得关注”

还有些离别,更猝不及防。何泽华说,几乎每年都有老艺人去世,比如去年下半年,团队中的李师傅突然生病。得知情况何泽华赶往老人家,坑坑洼洼的小道一路蜿蜒,两间土屋与周边的瓦房都显得格格不入。“房子里除了床,看不到像样的家具……我到的时候,老人家已经走了。”

自此,何泽华博物馆中的第三层被开辟成住所,他尽量将团队中的老人安排到这里,一旦有演出,便用 汽车 将老人们接到博物馆,住下来。“保护皮影,不光靠建一个博物馆就足够,更重要的是唱皮影的老艺人,他们才真正值得去关注、保护。”何泽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