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煤电集团“托管”:从卖煤炭到卖管理
面对煤炭市场的巨大波动,皖北煤电集团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经营模式,依托自身技术、管理、人才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煤矿托管业务,实现从“提供煤炭产品”向“为煤矿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转变,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转型发展之路日渐清晰。 由自建自营到托管煤矿,思路转变带来业务突破。 皖北煤电和崔木煤矿 “联姻”始于2013年。当年7月,崔木煤矿发生煤层自燃事故。当地相关方面介入处理,但由于多种原因,灾情仍不断扩大,随时都有瓦斯爆炸的危险。接到麟游县委、县政府发来的紧急函后,皖北煤电集团毅然承担下这一急难险重任务,抢险救灾专家组千里驰援,星夜兼程奔赴崔木煤矿,以最快速度制定了“恢复、探查、封堵、灌浆、控风、监控”十二字抢险救灾方案,科学施救,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抢险任务,赢得了业主和地方政府的信任。8月初,业主方陕西永陇能源公司决定将崔木煤矿托管给皖北煤电。8月11日,由430人组成的皖北煤电托管团队到达现场正式接管。 “在杜绝轻伤及以上重大事故的前提下,矿井平均日产原煤1万吨以上,5月份累计超过50万吨,创造了该矿单月产量纪录,6月份稳定在50万吨,7月份有望继续保持这个产量!”来自皖北煤电、现任崔木煤矿矿长孙伟说,按全年满产12个月计算,年产量就是600万吨,单个矿井的产能在整个皖北煤电集团也是数一数二的。 “思路一变天地宽。别人有煤炭资源,但没有能力运营;我们有能力,但缺少资源。所以,我们抓住机会发展托管业务,促进合作共赢。”皖北煤电集团总经理龚乃勤说,以前企业“走出去”主要是购买资源,自建矿井,自己经营或合作经营。现在,发展托管业务也是“走出去”的一种形式,并已成为“扬长避短”的最佳选择。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发展托管新业态,企业自身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实践,要有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皖北煤电具有丰富的治理瓦斯、水害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煤矿技术支撑体系,掌握有煤炭开采的先进技术,具有建设、开采复杂地质条件和大型煤炭矿井的能力;近年来还探索出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以企业文化建塑和员工培训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先后获国家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一、二等奖,现有矿井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员工等的数量分别是传统煤矿的42.5%、50%和60%。 “花钱买矿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现在,发展煤矿托管,输出技术、人才、管理,风险小,收益稳定,给集团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孙伟说。 7月1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办公室正式函复安徽煤监局,针对煤矿全面托管问题的有关请示作出了批复意见,明确鼓励开展煤矿托管工作。这个问题的最初提出单位就是皖北煤电集团。 煤矿托管业务属于新业态,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发展煤矿托管业务并不多见。近年来,皖北煤电集团积极发展煤矿托管业务,先后在省内外托管了4对矿井,产能超过了1000万吨,尚有来自中央和地方涉煤企业近4000万吨设计产能的托管业务正在洽谈中。 “放眼全国和安徽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危中寻机,发展煤矿托管等新业态,是皖北煤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主动选择,更是破解行业发展困境的现实选择。”皖北煤电集团董事长葛家德说,2003年以来,集团确立“整合上下游资源、做大主业,延伸煤炭产业链,做强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致力于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内外兼修,造就了自身优势。2005年就首次在山西临汾市托管了当地一家国有地方煤矿,2011年又托管了中安联合煤化公司朱集西煤矿,积累了新业态运营经验。 未来,皖北煤电对煤矿托管业务的目标定位是: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业务加以打造,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培育成企业主营业务之一,5年内托管煤炭产能力争达到1亿吨;集团坚定“走出去”发展战略,变以往以资本输出为主到以“管理、技术、人才”输出为主,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在托管业务分类、托管业务流程、协调处置机制等方面,企业正积极推进各项标准化进程,以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快速推广。 “我们的规划是将省内煤业基地从以生产为主转向以培训为主,锻炼、孵化托管团队。”龚乃勤说,顺应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趋势,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迈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才有更多保障。 “托管煤矿生产经营,皖北煤电开了好头,淮南矿业已起步,淮北矿业也有条件。”安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黄岳忠认为,发展托管业务,是当前我省煤炭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提高企业效益的一个现实着力点。他建议,省有关部门可将相关力量组织起来,让省煤田地质局、中煤矿山建设集团、省煤炭设计院、安徽理工大学、淮南淮北皖北三大煤炭企业集团和瓦斯治理、水害防治等技术服务中心组建产业联盟,形成“互相搭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之势,如此,皖企不但能扩大并享有更多业务蛋糕,更可以创造安徽托管煤矿生产经营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