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在逐梦的路上 ——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与发展纪实
22.09.2014 12:02
本文来源: 合团
九月,合肥,一片腾然向上的跃动格局。蜀山之巅,人们看见这座城市不断拔节生长;巢湖之畔,人们听见这座城市时常大潮涌动。
跃动格局,亦表现在各类要素的顺畅流动有序对接,它们隐藏在广大市民的视线之外,却牵连着这座城市成长的每一条路径。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显然是幕后的低调推手,它悄然构建了一个高效的要素对接体系,甚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心脏血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和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的强劲节拍,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继续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相映成辉,走出了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成功改革路径。 始为凡,所为非凡——不断淬炼出市场真核 合肥“大建设”之初的困难,不仅在于资金等筹措,更有体制机制的不适应。 打破现状的手段,一是革新,一是复古。合肥选择了前者。 2006年,合肥市破除部门利益格局,建立起“一委一局一中心”的公共资源交易组织架构。“统一市场、统一平台、统一规则、统一监管”四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合肥模式”的雏形就此诞生,并同步形成了“统筹分权、阳光开放”的市场架构体系。 其后,“组合拳”接踵而至。 创新资格审查方式,开放市场。资格审查方式从“资格预审”向“资格后审”转变,建设工程参建单位、大宗建材采购等公开招标项目的资格审查与开标、评标同时进行。在全国、省市媒体上,在会员库短信平台上,发布项目信息。凡是符合条件的潜在投标人,均有资格报名参加交易,为全国各地的潜在投标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公平参与、充分竞争”的市场竞争机制。 采用国际通行评标方法,对建设工程类及属于标准定制商品和通用服务的政府采购类项目实行“有效最低价中标”,即对投标文件进行符合性评审,投标文件在满足招标文件实质性要求的前提下,接受投标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为中标候选人;产权交易、土地拍卖等出让项目和租赁类项目实行“有效最高价中标”制度,推行现场拍卖、电子竞价、密封连续报价等方式,实现项目交易充分竞争和项目效益最大化。最终形成了“规则统一、科学可控”的市场价格体系。 合肥公共资源交易正是驾驭着“市场架构体系、市场竞争体系和市场价格体系”的“三驾马车”,推动市场从建设走向发展,从发展走向壮大,从壮大走向特色。 山越高越难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公共资源配置的水平和效率,已经成为评价政府执政理念、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上的新突破,更好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功效,合肥一直在思考。 就未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指出,要把握好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市长张庆军指出,要以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为重点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具有引领性的动作接连不断。 2013年5月1日,全国第一部公共资源交易地方性法规《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出台,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月28日,首个异地远程评标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国内高端电子信息手段在招投标过程得到成功应用;12月25日,全国首个公共资源交易专业执法队伍——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执法监察支队正式成立,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执法队伍建设提供了借鉴样本。今年1月,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功获批2013年度国家级服务业标准试点单位,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获批试点,进一步树立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行业发展的标杆。 回望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8年征程,构建市场真核的路径清晰可见。2006年改革之初的“1.0时代”,将分散的市场变为集中的市场,实现了“资源由隐性变显性”;改革创新后的“2.0时代”,将无序的市场变为规范的市场,实现了“规则由零散变统一”;以2013年5月1日《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标志,建设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打造公共资源全领域交易格局的合肥公共资源交易迈入“3.0时代”,它为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将风险的市场变为安定的市场,形成一个“秩序由杂乱变稳定”的市场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用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印证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在短短几年间,不动声色地交出完美答卷。 2013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交易额”和“成交额”两项业务指标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截至2014年8月,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27225个,总交易金额达到5472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累计达到1648亿元。 与此相辉映的是,圆满完成了合肥市轨道交通1、2号线、新桥国际机场、渡江战役纪念馆、廉租房、安置房等一大批重点建设、生态环保和民生工程项目招投标,吸引了中建、中铁、中交等一大批国内知名设计和施工企业参与合肥城市建设。 群贤毕至,“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画卷愈发恢弘。 立于新,行于创新——领风前行的“合肥模式” 8年前,即便最大胆的人,可能也不会想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仅迅速发展成为安徽省目前规模最大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更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发展中位居前列,公共资源交易“合肥模式”享誉神州大地。 今年8月,亳州市党政代表团来肥考察,公共资源交易是他们重点“取经”的领域。看完听完,有人不禁发问:“合肥模式”的内涵和精髓为何?“合肥模式”可借鉴不可复制的秘诀到底在哪?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合肥人用这两个字清晰地勾勒出了“合肥模式”的样本。 ——凸显制度引领,形成制度建设的“创新体系”。以“全国首部地方性立法”为核心,以“政府规章+部门文件+业务规范+内部管理”为配套,以“知识问答+手册读本”为载体,构建了涉及“业务、管理、服务、监管、廉政”等五大类较为完备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的创新体系,引领规范指导事业发展。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以制度体系的系统搭建强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规范性。 ——加速科技支撑,形成信息化应用的“创新体系”。先后构建起了以“三库”、“三网”、“九系统”为核心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会员报名、网上业务受理、网上答疑、网上开评标、网上支付和网上监控。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以信息科技的系统应用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性。 ——强化立体防控,形成诚信建设的“创新体系”。构建了“标前+标中+标后”全程化和“体内+体外+社会”立体式的监管体系。尤其是积极通过重大项目中标预警约谈制、公共资源交易投诉处理制、项目跟踪回访制、项目履约情况回访反馈制、违反招标投标规定责任追究制、违法案件联动管理制和失信企业公开谴责和惩戒制等“七项联动机制”,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管理体系。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以诚信体系的系统实施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可控性。 ——着力优化提升,形成业务运作的“创新体系”。形成了“自主创新、政院合作、平台联建”的动态业务运作体系。通过不断创新评标方式、发挥市场竞争决定价格的作用,大力拓宽定点库使用,与高校合作开展业务和管理类课题研究形成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积极探索实施市县(市)乡三级平台联建机制等措施,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以业务运作体系的系统运转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合理性。 ——立足强基固本,形成标准建设的“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了“项目操作、运行模式、服务规范、质量评价、考核监督、电子政务、形象标识、日常管理”等八个方面的标准化体系。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以标准体系的系统建设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品牌度。 ——紧扣内培外引,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体系”。以建设“一岗精、二岗通、三岗懂”团队为抓手,实施人才培养“品德、能力、素质、廉政”的四大系统工程,力抓人才发展的“监测、考核、储备、评估”的四项管理行动。通过内练素质、外引人才、搭建通道、风险防控,多管齐下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服务高效、充满活力、行为廉洁的人才队伍。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以人才体系的系统发展提升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永续性。 立潮头,勇当改革先行者;求创新,百尺竿头再跨越。 近年来,全国各级政府机构、纪检监察机关、公共资源交易同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调研学习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考察团达1500余批。 合肥一直在领跑。 善禁者,先禁其身——权力到哪制度就到哪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资源交易关系国计民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权力寻租的“高发区”。 然而多年来,合肥没有发现一名干部因招投标发生违规违纪问题,没有发生一起因招投标引起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尤其是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众多投诉案件中,没有一件针对公共资源交易的从业人员。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宾宜在调研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时指出,合肥模式的招投标体制改革对于遏制权力寻租、监管监督不到位、私下操作暗箱操作等现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中央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今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的工程项目和使用资金量不知又增加了多少,但对这句评价,合肥依然当之无愧。 “十二五”以来,合肥公共资源交易在构建“标前+标中+标后”全程化监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监管触角,联合监管力量,提升监管效能,逐步形成了“体内+体外+社会”立体式的监管体系。 在体内,实行业务分段操作和工作流程防控,实施项目事前评审、标前备案审查、中标单位业绩公示、招投标市场与建设施工现场联动、招投标专项执法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强化标前、标中和标后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 在体外,实施与纪检、监察、审计、法院、公安开展联合督查机制,对招标投标违法案件进行查处,并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予以曝光。与建设、园林、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联动处理机制,对项目标后履约情况进行检查回访,督促项目后期实施的有序推进。 在社会,综合发挥纪检监察、新闻媒体和群众监督作用。设立市纪委(监察局)派驻监察室、市检察院派驻检察室,进行常态化监督。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民众中公开聘请“大众评委”作为招投标现场监督员,对公共资源交易进行实时监督。广泛开展“市民走进招投标”活动,发挥第三方媒介监督作用,加大公共资源交易流程环节向社会公开力度。 合肥市公管局也有着丰富的廉政建设经验,2012年曾被市纪委列入全市首批廉政风险防控十个示范单位之一。2013年,该局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力廉政建设。结合《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及时修改、健全、精简相关制度,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形成一种常态化、长效化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 吴存荣一再要求全市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绝不允许插手工程招投标,更不允许家属和身边人打着自己的旗号在外参与经商营利活动。”在招投标人看来,省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绝不只是一句承诺,更是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有序推进的强力保证。 “不找市长找市场、不找关系找平台、不找人员找网络”,这是合肥市公管局负责人对公共资源交易“合肥模式”基本特点的形象总结。在他看来,市场架构体系、市场竞争体系、市场环境体系与健全制度交织成网,立体构建起了适应公共资源交易发展预防腐败机制要求的运行模式,即“体制机制从顶层设计上做到不得腐,市场运行机制从市场规律方面做到不能腐,信息技术从科技手段的运用方面做到不易腐,综合监管从监督管理方面做到不敢腐”,让“责是创新、阳光效率”的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渐行渐远。 改革让合肥不断成长,创新让合肥魅力四射。 作为合肥改革创新表率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一幅更加炫丽的蓝图正在徐徐拉开。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区域性综合大市场,这是新的逐梦令,已然开始跋涉。(新闻来源:合肥在线) 责任编辑: 晓筱本文来源: 合团
22.09.2014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