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能否阻断秸秆焚烧?《新华社》

10.06.2014  14:32

      6月4日,在萧县龙城镇许谷堆村,农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对打捆的秸秆进行收储。这些秸秆将被用于发电、燃料深加工和牲畜饲养,除去打捆、存储、运输、人力等成本,一吨秸秆回收利润约为100元。目前,该收储点每天可以收储秸秆100多吨。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此时,安徽各地的田间地头正上演着一场“没有硝烟”的环保“战争”。五月中下旬以来,安徽各地陆续进入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的收割时节。多年来,夏收结束后,因为农时紧、劳力少、秸秆回收难等诸多原因,将秸秆付之一炬成了很多农民的唯一选择。燃烧的秸秆严重降低了空气质量,加重了雾霾天气。为防止农民焚烧秸秆,多年来,安徽各地通过奖惩等措施试图完全杜绝秸秆焚烧。然而“保护环境的美好初衷”与“农民传统的耕作习惯”产生了冲突,单纯靠“”的形式未能完全禁绝秸秆的焚烧。近年来,不少地方在“”秸秆焚烧的同时,开始逐步探索“”的新形式,力求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在夏收时节,记者走访了安徽萧县、砀山等粮食主产区,对这些地方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当地政府对秸秆粉碎还田和打捆等机具进行敞开补贴,鼓励和推广秸秆养畜、秸秆深加工、秸秆沼气的使用,让农作物秸秆实现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使秸秆变废为宝。秸秆的综合利用因没有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也不耽误农时,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以前焚烧秸秆的现象得到了缓解。然而,在一些相对偏远、机械化水平不高、秸秆产品综合利用不高的地方,因为秸秆回收、运输等成本相对较高,农民对秸秆回收利用积极性不高,焚烧秸秆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环保部环境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及现场巡查督查,5月20日-6月1日,安徽全省秸秆焚烧火点共有123个。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上图:工作人员在萧县马井镇一家秸秆压块生产企业卸下从农田里拉来的秸秆原料;下图:工作人员在萧县马井镇一家秸秆压块生产企业展示秸秆压块后的成品

6月4日,在萧县王寨镇西门村,农民驾驶农机对秸秆进行打捆和粉粹还田

 

6月4日,在萧县王寨镇西门村,禁止焚烧秸秆的宣传车辆停在田间。 

6月4日,砀山县鑫牛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奶牛在食用秸秆饲料。 

6月4日,砀山县一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将秸秆、树枝、木屑等材料粉粹后作为发电燃料。

 

信息来源:《新华网》2014/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