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十二五”科技创新再谱新篇章

12.04.2016  16:51

十二五”以来,界首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二五”以来,界首市连续2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考核,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全国防震减灾综合评比先进单位”、“安徽省专利申请十强县”、“安徽省专利授权十强县”,并获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被首批命名为安徽省“10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累计有3家企业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0家企业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有15家入围全省总决赛,13家企业和团队进入全国总决赛,其中清华新方尊泡沫铝团队荣获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新材料行业总决赛第二的优异成绩。

二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安徽华信生物药业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全市省级创新型企业累计达到32家,占阜阳市总量的44%。认定省科技型企业备案120家,占阜阳市拥有量的一半,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拥有研发机构。“十二五”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5家,占规上企业10%。获批省科技成果12项,安徽省重点新产品12个,高新技术产品89个。累计组织实施国家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12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3个,省科技攻关项目17个,带动企业创新投入25亿元以上,取得了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了产业市场竞争能力,拓宽了产业发展前景。

三是产业创新支撑发展凸显。界首市循环经济园区坚持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全力实施“双改两新”(技改、改制和新工艺、新产品)战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成为界首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以再生铅冶炼和蓄电池制造为主的界首田营循环经济产业园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税收7.4亿元,成为阜阳市首个突破200亿元的园区。目前,田营园区年回收废旧电瓶45万吨,通过冶炼加工生产再生铅33万吨,可每年为国家节省3000多万吨铅矿石,使我国铅自给寿命由10年延长至50年。持续创新也促进了该市农副产品加工、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水平提升和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是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界首粮食机械产业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获得省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获批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组建省级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5个,签订产学研合同300个。全市8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建有不同类型和组织的研发机构。

五是知识产权综合效能提升。该市发明专利授权量2014年跨入全省县市第三,2015稳居全省县市前列。五年间共申请专利4454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2269件。授权专利207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12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和27倍。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突破5件大关,挤进全省县市前列。

六是农业创新步伐加快。围绕现代农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新品种培育和引进、先进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取得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农业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累计取得省、市级科技成果13项,成果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农业领域申报专利342件,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64%。粮食单产和总产连创历史新高,成为阜阳市乃至全省唯一实现小麦、玉米“双过千斤”的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