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沧桑(下)
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就是电的使用,相比较安徽省内其他几个商品经济发达一些的城市,合肥城里华灯初放的时间要稍晚,并且是一路坎坷。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有了现代化的发电厂。
百年明远
当合肥电厂因为战乱一个个都停止发电的时候,芜湖明远电气公司却仍然在惨淡经营。我之所以对这家电厂着墨较多,一是因为这是我省第一家发电厂;二是他的创始人之一吴兴周少年时曾在我的老家六安学徒。
吴兴周是绩溪县高迁村人,那里山多地少,自古以来就有离家经商的传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吴兴周正是在13岁那一年通过亲戚的介绍,到六安一家钱庄当学徒。他靠着徽州人的精明深得东家信任,几年后升任经理,在商界崭露头角。
10年后,小小的六安州已经不能容纳吴兴周的心,他把商铺开到了合肥。不过那时的合肥,商品经济远没有芜湖发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雪亮的灯光,于是变卖了合肥的产业,在32岁那一年来到了长江边上的芜湖。
1904年6月26日,上海的《中外日报》刊登广告:“芜湖近有某绅拟招股1500金,在此间创一电灯公司,刻已集有80股,计银8000金,一俟股份集齐,即禀请地方官立案,购机先行试办。”某绅即吴兴周,他规定股票仅允许中国人认购,不得向外国人转让,否则不予过户。此举很快得到同乡人的积极响应,首期筹集漕平银12万两。
商办明远电灯有限公司成立后,吴兴周出任总经理,经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注册了“黑白月亮”商标,寓意明远电灯公司的电灯像皎洁的月光一样,将芜湖的长夜照亮。但在社会动荡、外族入侵的多事之秋,和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样,芜湖明远电灯有限公司也是多次险遭灭顶之灾。
不过,芜湖明远电灯有限公司要比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幸运,几次度过浩劫。第一次是向大清银行高息举债,几乎达到无法偿还的地步,但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得芜湖大清银行倒闭,明远公司债务也不了了之;第二次是1937年12月芜湖沦陷,明远电厂被日寇侵占。八年浩劫,元气大伤。好在没有像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那样被日军席卷一空,可惜是那时吴兴周已病死在老家绩溪;第三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差点将电厂作为日伪财产,经多次上诉,才终于回到原股东手中。
还有一点和合肥不同,那就是直至新中国成立,芜湖明远电灯有限公司都处于运营状态。只是用户大大减少,发电量也下降很多。
能点烟否
今天的生活里早已离不开电,可在上世纪初,即使少量建有电厂的城市,发电主要也是用来照明,难怪那时的电厂大都冠名电灯公司。
人是有惯性的,当几千年都是点蜡烛、豆油灯的条件下,“洋油”进入中国一定会遭到抵制。当时东大街的“五洋”商行鸿义发,为了让合肥老百姓了解“洋油”的好处,先是选择几条街道挨家挨户免费送煤油灯,大家一试,不仅亮堂,还没有烟熏。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电对于尚未开化的老百姓来说,不仅是心理上的排斥,更多的是恐怖。当时有种说法,认为让电灯照着了会被摄去灵魂。因此,发出来的电就是不花钱白送也没人敢用。芜湖明远电灯有限公司开办之初,连续6年未见利润,投入的资金入不敷出;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情况要稍好一些,因为当时李鸿章家族的商铺遍布上海、天津等大码头,店里的伙计许多都是合肥人,见过世面,回来后向乡亲们一通吹嘘。所以,商贾大户和衙门里的人都是知道电灯是亮堂的。
有一个故事是在合肥和芜湖同时发生过的,作为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的驻地,两地都有大机关。而且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农村,许多人还是第一次看见电灯。
1949年6月,刚刚成立不久的合肥市人民政府就着手合肥电厂的建设。先是利用原安徽省合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厂房和设备,整修后勉强供电,主要是解决机关单位和部分居民的照明用电。
一天,合肥城防司令部某班的战士们正在开生活会。那时,房梁上已经拉上了电灯,但还没来电,十几个人围拢在玻璃罩的煤油灯旁轮流发言。突然,吊在头上好几天的灯泡亮了起来,本来昏暗的脸庞一下子清晰起来。满屋的人齐声大喊大叫,那场面就像是立功受奖一样。
老班长是位山东人,腰里永远别着一杆旱烟袋。只见他用烟袋杆在装烟丝的袋子里搅了一下,踮起脚对着电灯泡点火吸烟。左对右对就是不着。战士里面有人让他对着别动,时间长了就会着。他倒也听话,真的对着灯泡拼命地吸,好一会儿还是没有着,气得骂道:“什么破灯,中看不中用,连个烟都对不着火!”
近郊烟囱
电力行业公认安徽电力工业开端于1906年,但实际用电要更早一些。据史料记载,1897年10月,安庆造币厂开炉鼓铸银元,厂内装有2台50千瓦蒸汽发电机。直到1907年8月,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工厂的照明用电,造币厂又对遗留的发电机经过修理和技术改造,并于同年投产发电。由于机器容量过小,仅为生产钱币的辅助照明设施。
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安徽全省共有小型公用火电厂8个,自备电厂15个,发电设备容量1.43万千瓦;均系孤立供电的小电网,输电最高电压为22千伏,线路只有43公里;职工总共512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政令没收官僚资本,将淮南矿路公司电厂收归国有;地方电业分别由皖北、皖南行署接办,后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管理;民营电业继续私营,尔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以后的合肥已经是安徽省的中枢神经,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用电量激增。国家开始有计划地投资进行电力建设。这一时期,电力建设规模大体同国力相适应,投资的效益回报较好。由于经济建设成绩骄人,大家备受鼓舞,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喊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因此国家在“二五”计划中大大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合肥发电厂就是在那时竣工投产的。
在大房郢水库旁的合肥发电有限公司,年近六旬的邵先生说他干了一辈子的思想政治工作,见证了这家电厂的光辉历程。
1960年4月,合肥市北郊,经国家计委批准,计划建设规模为安装2.5万千瓦和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各1台。但由于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资金短缺,1961年缓建。到了1965年,国家经济状况好转,合肥电厂重新批准复建。
在高大的冷却塔下,我担心地问这么多烟尘不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哪知邵先生哈哈大笑说,许多人到这儿都有同样的困惑,事实上冷却塔和旁边那个高高的烟囱里冒出的都是水蒸气,不会污染环境的。原先厂子里有两个冷却塔,分别是3号和4号机组的。2011年6月12日上午10点10分,两座冷却塔和一座烟囱被成功爆破。
我又提出一个外行的问题:那1号和2号机组呢?邵先生说1号机组是1968年投入生产,后来经热电改造后仍在供电供热;2号机组为1969年投入生产。1998年退役后由康源公司租赁继续发电至今。而3号和4号机组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集资募股建成的,但工艺已经远远落后了。
现在运行的发电机组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耗煤省、发电量大,可以直接并入合肥环网运行。
○洪家花园的小型发电厂后来搬迁到了宿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