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沧桑(上)

18.04.2015  15:51
○合肥发电有限公司最新修建的冷却塔
 

        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就是电的使用,相比较安徽省内其他几个商品经济发达一些的城市,合肥城里华灯初放的时间要稍晚一些,并且是一路坎坷。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有了现代化的发电厂。

        光明初现

        还是在大通和悦洲采访的时候,当地的朋友带我去一处早已成了废墟的地方,告诉我这就是当年大通镇振通电灯公司的原址,比合肥第一家发电厂建立的时间还要久。

        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华民族从此陷入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但国门被迫敞开以后,客观上也加快了中国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步伐,一批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第一次登陆古老的华夏大地。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无数个不平等的条约,其中中英《烟台条约》对安徽影响最大。就是这个条约中规定,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为通商口岸,芜湖从此成了我省最早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同样是那个条约,还规定了准许英商船在我省沿江的大通、安庆等处停泊起卸货物。

        外国资本的进入刺激了上述城市本土商贾的发展,一些与近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商业开始萌芽。

        安徽省社科联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给我排列了一份我省主要城市发电厂成立时间表,最早的是芜湖,1906年,徽州商人程宝珍、吴兴周等创办了“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只有两台125千瓦的发电机,两年后开始供电。今天的中山路步行街当时还叫大马路,和相邻的长街都是著名的商业街,为芜湖城市中心地带,标志之一就是那里每到晚上才有电灯照明。

        安庆当时既是沿江城市,同时又是安徽省的省会,自然也是不甘落后。1907年,安庆城内开办火力发电厂,后改为安庆电灯厂。和芜湖相比,建厂时间晚一年,但运行时间还早了一年,只是发电机要小得多,两台加起来才50千瓦。

        蚌埠虽然不是长江沿岸城市,但津浦铁路修通后,那里变成了铁路交通枢纽。1915年,后来成了安徽省省长的倪嗣冲还是袁世凯手下的安武将军,他在袁世凯那里看见灯火辉煌的景象,便下令在其“将军府”内安装了一套48千瓦的蒸汽发电机设备,所发电量只供府内照明。后来有蚌埠老居民回忆说,“将军府”门前有一只木头雕刻的灰色老鹰,嘴内吊有一只灯泡,当时大家见了都感到稀奇。

        大通镇振通电灯公司是在1919年成立的,装机容量为108千瓦。那时,大通不仅商贸繁荣,同时还是香客去九华山的必经之路。振通电灯公司以2.2千伏水底电缆穿越内江,供九华山香客过往留宿照明,繁荣一时。

        星星点灯

        相比较上述几个城市,合肥对电力的利用要稍晚一些,直到1923年,才出现了第一家火力发电厂。

        在由《江淮晨报》、安徽省民俗学会、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联合主办的“庐州记忆·合肥老照片”征集活动期间,我的朋友黄欣先生拿来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画面是合肥第一家电厂,低矮的厂房,不太高的烟囱,经过几位老合肥的辨认,应该是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地点就在现在的凤凰桥西侧。

        熟悉清史的都知道叶志超的大名,他是咱们合肥人,淮军著名将领,得李鸿章赏识一度官运亨通。根据《合肥市志》记载,叶志超有个儿子名叫叶斗南,1923年的时候,他瞄准了发电厂这个新生事物,联合包括李鸿章侄孙李企颜在内的15名股东,筹集3.6万银元,在东门外的木滩街开办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初建时有厂房5间,装置100马力柴油机和50千瓦发电机各1台。合肥老城池不大,几条主要街道由东往西穿过去,分别是东大街、前大街、后大街,即今天淮河路、长江路、安庆路中间的一小段。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三条街上架设了线路,每天只能断断续续地供电,用户主要是官府和商业大户。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电视连续剧《大宅门》里的情节,白家掌门人白景琦每晚拿着文明棍,牵着狼狗,随行的仆人打着灯笼,在各房巡视边走边喊:“拉闸了,各屋里点灯,小心火烛。”这是城市里的居民刚用上电时的真实写照。

        牛耘先生说,早年间,大户人家刚装上电的时候,因为对电还有着恐惧的心理,每晚临睡前都要拉闸断电。许多人家还要在院子里摆放几口大缸,里面盛着满满的水。这既不是用来养鱼,也不是作为生活用水,而是救火用的水。就在芜湖、安庆、蚌埠、大通等地修建电厂的光景,日本商人也打算在合肥办电厂,但合肥士绅坚决反对,以电会引发火灾而告到衙门,最终使合肥人最少推迟了四年才点上了电灯。

        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后,我省其他城市也相继建设电厂。除了安庆为官办,其余均为民营,民营电业进入兴盛时期,根据1937年的统计资料,全省有公用电厂42个,用户自备电厂3 个,发电设备总容量0.53万千瓦。这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小菜一碟,但却是安徽电力工业的雏形。

        曾经梦想

        在电力专家谢先生的家里,我们的话题从一盏水晶吊灯开始。

        谢先生是1949年随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进驻合肥的,当时别说水晶吊灯,连一盏普通的电灯都没有见着。用他的话说,“那时的合肥仍然处于煤油灯时代。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柏油马路。

        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日军占领合肥时期更名为华中铁道发电厂。日军败退前夕,又将电厂机器设备席卷一空,原址变成一片废墟。安徽省政府搬迁到合肥的时候,安徽省建设厅在洪家花园建了一个机房,安装了一台15千瓦的小型发电机,专门解决省主席李品仙公馆用电之急。不久,省建设厅又和原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部分股东决定共同出资,在今天逍遥津公园西边的东岳庙合办安徽省合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供电范围仍然局限于老城区。但好景不长,这家电厂只营运半年就关门歇业。

        至1949年解放军和平解放合肥的时候,全城几乎处于黑暗之中。

        当时新华社有位记者周军,他生长于苏北一个偏远农村,从未到过县城,更没有见过电灯。当听说要把他们派往合肥组建新华社江淮分社合肥支社时,激动得一夜未睡。在从蚌埠去合肥的路上,周军小心地揣着一盏煤油灯,被后来成了合肥市委书记的李广涛看见,笑话他:“你抱的这是宝贝啊!记者同志,你对合肥怕是不了解的,那是座古城,也是座名城,抗战胜利后,还做过国民党的省会……”周军这才省悟,自己千里迢迢把一盏煤油灯带到一个省会城市,是多么多余又可笑的事情。他开始遐想着大合肥的夜晚,也必将是万家灯火,家家挂着许多“小太阳”竞相辉映。于是,周军顺手便把那盏煤油灯扔掉了。

        当晚,他们乘坐的卡车到达合肥。周军来到人称合肥最繁华的东大街,眼前的一切令他非常失望,那些低矮破旧的房屋里,都闪烁着点点煤油灯光,有些连煤油灯也没有。当时他们的梦想之一就是赶快用上电灯,夜晚上街再也不用拎着一盏小马灯。

○1978年航拍合肥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