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承载的师德大爱
刹那间舍己救人浩气长存,十四年甘于奉献英魂留世间。2014年5月27日,他走了,37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6月1日清晨,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一人行,万人送。金集镇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许许多多素未谋面的群众,自发送行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头,人们的泪水和雨水早已混杂在一起,无法抹去。面对生死考验,他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勇救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却没来得及给家人留下一句话。他,就是安徽“最美教师”——天长金集中学教师朱长海。
一瞬间的决定:舍己救人托承生命之重
人间大爱,莫过于把生给别人,死亡留给自己,朱长海老师做到了,那一瞬间的壮举,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而把鲜活的生命留给了学生。英雄的行为值得敬仰,英雄的精神值得传承。
2014年5月27日中午11点20,是天长市金集中学放学的时间。可九年级一班的女生小林却没有回家。中午12点左右,朱长海老师像往常一样回学校“看班”,照顾住校的同学们。谁知同学们说不见了小林,小林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有“我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我不读书了……”
看到纸条,朱长海心急如焚,他十分担心孩子的安全,挨个问遍了班上的所有同学,找遍了附近所有她有可能去的地方,同时通知了小林的父母一起寻找。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仍没有结果。“孩子会被拐走吗?”朱长海和小林的父母无比心焦,当天下午2点,他们决定到天长市找人。几经辗转,他们把天长市跑了个遍,还去了天长市汽车站,请人调看了监控,仍然没有任何下落。
从天长回来后,朱长海没有心思吃晚饭,一直在思量小林可能去的地方。当晚10:30分,朱长海和同事佘焕华陪着小林的父母来到一位同学家,他认为,小林可能在这位同学家。朱长海上楼,找到了小林,一边耐心细致地开导她,一边劝说她安心回家。可没想到的是,小林一时情绪激动,竟欲跳窗自杀。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长海快步上前,想拼命拉住小林,但由于身体重心前倾,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朱长海老师连同小林从8米高的三层楼上,双双坠楼。没有人知道在两三秒快速下坠的生死关头究竟发生了什么,当众人赶到楼下,只看到朱老师用双手紧紧护住了小林,着地时身受重伤。小林在朱老师身体托承的保护下得救了,受了点轻伤幸无大碍。
虽经全力抢救,但朱长海最终没能再醒过来。噩耗传来,金集中学的师生们痛哭流涕,熟悉朱老师的乡亲们惋惜不己,大伙都说,“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志,好同事,好老师!”
十四年的奉献:蜡炬成灰一心为了学生
“我是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教师,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和我该做的……”这就是朱长海老师的为人为师之道。
朱长海,2000年7月毕业于黄山学院,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自2000年到金集中学任教以来,长期担任班主任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年担任团总支书记,2013年担任教导副主任。自2004年以来,他先后获得了天长市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天长市师德先进个人、天长市优秀班主任、天长市、滁州市公民道德先进个人提名候选人、天长市十佳“师德标兵”和滁州市“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所担任的团总支也先后获得安徽省“红旗团支部”和滁州市先进团支部等荣誉。
在金集中学的师生眼里,朱长海老师是最不知疲倦的一个人。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完全忘记了自己。
2003年,学校组建第一个寄宿班,领导、老师们一致推选朱长海。五十几个学生每天吃住全在学校,刚离开父母身边的初一学生,自理能力太差,朱老师很不放心,向学校提议自己每天陪孩子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无论在教室、操场、办公室、马路、家里,只要有机会,就和学生聊天,谈理想、谈生活、谈家庭,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想法。亦师亦友的朱老师,陪着这些稚气未脱而又青春叛逆的孩子一起走过这段特殊的成长阶段。
不仅是这届寄宿班,一年又一年,朱长海对每一届学生都倾注了自己最多的心思和精力。自己的终身大事一拖再拖。眼看着30岁了,家人同事为他着急,农村这么大年龄到哪找对象。朱长海却总说“不着急,等我带完这届再说!”熟悉的朋友、热心的同事积极为他牵线搭桥,几经周折,他的善良,他的爱心终于感动了一位年龄小他七岁的代课老师龚媛。
有了妻子做生活的后盾,朱老师更是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每天早晨陪着学生一起晨跑,早读,中午几乎没有休息过,12点多他总是在办公室或教室。每天晚上还要再去学校宿舍看看问问住校学生的吃住情况。出嫁前从未操劳过家务的年轻妻子,不得不从零学起,操起铲勺,学着做饭,一个人忙家务带孩子,常手忙脚乱急的掉眼泪,乡下年迈的公婆还需要她时常回家探望,农忙时还需要她搭把手操持几口人的责任田。就是这样一对夫妻,默默地为他们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一辈子的遗憾:归去无声来不及尽孝双亲
“你猝然离去,母亲三天水米不进,痛哭不止。爸爸说:‘以前听到摩托车声音,就晓得长海回来了,以后摩托车再响,你也不会回来了’。”——朱长宝《追思吾弟长海》
朱长海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愧疚地写着:“对不起,爸爸妈妈!是儿子不孝!”当初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哥哥姐姐离家远,毕业后,朱长海毅然放弃优厚待遇的工作,回到家乡,扎根于农村,守着微薄的薪酬,默默耕耘。本以为可以就近好好照顾父母,事实上却是父母在照顾他。虽然学校离家不到5公里,可他回家的次数还不及上高中回家的次数,原因大家都知道,因为朱老师离不开他的学生们。
2000年参加工作那年,朱长海的父亲患了急性脑血栓,当时他吃住全和学生在一起,白天的时间几乎全花在学生身上。每天晚上等住宿学生入睡后才赶到医院陪陪父亲。2001年9月,他接手一个刚刚重组的初三毕业班。第一次正式做班主任,就是毕业班工作,领导的信任,学生、家长的期待让他非常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望。那年10月母亲查出患了肺结核,当时学生正在军训,身为人子,不能尽孝床头,他心如刀绞。学生阅兵结束后,朱老师却由于过度劳累晕倒,昏迷了八九个小时。闻讯从乡下赶来的老母亲,拎着老母鸡汤哽咽说:“儿呀,喝一口!”原以为可以回家照顾双亲的,却还让老母亲操心,朱老师强漾起笑颜喝下母亲送来的鸡汤,说:“妈,没事,你瞧儿子160斤的身体!”在场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母亲哭哑了嗓子,流干了眼泪;父亲一夜间头发全白了,没有哭声,没有泪水,只是不停地颤抖。你的爱人搂着无助的孩子早已是肝肠寸断。哥哥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恍惚如在梦里,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你憨憨的音容。你猝然离去,留给家人无限的悲痛,无尽的思念。”哥哥朱长宝写了一篇博文寄托哀思。
金集镇焦涧水库边,朱长海的墓静静矗立在老家的屋后。姐姐朱翠香住在邻镇,三天两头回来照顾老夫妻俩。每天,她都会搀扶着老两口去看看弟弟,“这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脑子里全是他,心里虽然明白他已经去了,但仍然放不下。”朱长海虽然是家中老小,但却是全家的顶梁柱。“自打他当上老师,我家两个孩子、哥哥朱长宝家的孩子,还有他妻弟、亲戚家的孩子念金中时都是托他看顾,吃住全在他家,给他添了不少麻烦。我的第二个孩子上初中时,我不想再麻烦他了,本不想把孩子送去他那,可朱长海却说,‘外甥女在我这儿的时候学的多好啊,考上了重点高中,现在又考上了南京的名牌大学,她是全家的骄傲,更是我的骄傲啊!你还把外甥送来吧。’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让家人辛苦,再苦再累再难都自己扛着。”朱翠香抹着眼泪为弟弟的墓扫去尘土。
“你总觉得自己身体好,每次生病都到实在撑不住了才去医院。你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今后会有很多时间陪伴父母,可没想到却突然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朱长海的妻子龚媛看着一张全家福直掉眼泪。这些天来,她已经哭哑了嗓子,“日子刚刚好过了,新房刚刚才住上,你怎么偏偏这时候走了……”4岁的儿子牛牛偎在龚媛身上,看看妈妈伤心地哭又不知所措地望望妈妈,满眼是迷惘,无助,一会儿小声地说:“爸爸呢,我想爸爸了!”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假如时间可以倒回……
“我还年轻,我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更大的追求。我会继续用心灵呵护我的事业,让行动证明我对事业的忠诚!”
大学毕业的时候,朱长海就有留在黄山从事旅游工作的机会,可他没去,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回老家当一名普通教师。工作后,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市里有好几所知名中学都抛来橄榄枝,他也没去。他在北师大工作的一位同学也曾推荐该校很好的工作机会给他,他还是没去。他有一万条理由选择离开,但他仅用一条理由——“我在学校干得很开心”,就又把自己留下了……“朱老师是打心底深深热爱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而不是只当成一个谋生的饭碗、一份普通的工作,所以他把心给了学生,十四年来,投入了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情。”朱长海的同事储扬说。
“出事的那天,他没有午休,没有吃晚饭,整颗心都在学生身上,这就是他平时的工作状态。那晚,如果学生没有找到,我想他是不会睡觉的,那将是一个不眠之夜。没想到,那个夜晚,却成了他的长眠之夜。”天长市金集中学副校长金永回忆起来忍不住声音哽咽。“那晚坠楼时,如果他能伸手为自己挡一下、撑一下,也许情况会好很多,可是他没有,他一直紧紧地抱着学生。”龚媛哭着说,“我知道,那一刻,他想不到自己,只能想到救学生。”
从刚毕业入校任教的年青小伙,到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十多年来,金集中学老校长何佩是看着朱长海成长的,“凭我对朱老师的了解,当学生身处险情的时候,他是毫不犹豫的,不顾一切的,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学生的生命,他无怨无悔。假如,他有第二次生命,假如,他再次面对这一幕,他照样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的。因为,在他心中,爱学生胜过爱自己。”金集中学校长许义鸿说,“朱老师的英雄义举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平日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的瞬间显现,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用自己的生命挽回学生生的希望。”……
朱长海走了,他留下了痛不欲生的双亲,留下了无助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留下了他舍不得离开的学生,留下了耕耘14年的校园。他用爱心教书育人,以真情关爱学生,更在危急关头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人民教师高尚的师德,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丢下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对学生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对人生不悔的抉择。
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他不变的选择!何处春江天月明,正是花样年华时,他来过,他不曾离开,他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