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铺展美丽画卷
北纬30度线,被认为是一条神秘的纬线。这条线的附近,地球神奇秀美的山川和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集中呈现。
安徽,恰恰位于北纬30度线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赋予江淮大地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让安徽成为一片令人神往的沃土。
安徽多秀水。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连绵不绝的淮河塑造了养育千万人口的大平原,更滋养了灿烂厚重的淮河文化。
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流入海,串起一个个富庶的名城大港,造就一处处姿态各异的山川风貌。
烟波浩渺的巢湖宛如一个金元宝,居于安徽的中心位置。味道鲜美的“巢湖三鲜”银鱼、白虾和湖蟹,与秀美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
碧波荡漾的万佛湖见证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秀岛错落,似繁星点缀,形成万佛湖旖旎的岛湖风光。
安徽多名山。
逶迤磅礴的大别山纵贯皖西。春日里,天堂寨上的映山红开满山巅,令人热血澎湃的红色遍布山野每个角落。
安徽的简称“皖”字来源于“皖山”,就是今日的天柱山。亘古以降,“皖公”慈祥的面容镶嵌在绝壁上,笑迎五湖四海的宾客。
地处皖东丘陵的琅琊山享誉天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北宋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让琅琊山的名气流传千年。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黄山倍加推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将黄山装饰成冠绝天下的旅游胜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山好水,江淮沃土才能成为永久宜居宜游的绿色好家园。
4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自身实际,深抓“大保护”,出台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实施意见》,长江干流安徽段排查掌握的排污口全部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控;深抓“大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抓“大修复”,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率先探索林长制,总结推广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努力闯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保护“好水”,我省全面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保护好母亲河是安徽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省开展长江安徽段“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的涉皖23个问题整改为带动,从点位入手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向面上拓展推进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推进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
养育“好山”,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安徽森林面积约占长三角的三分之一,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是华东重要生态屏障。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以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来“护绿”,以实施造林计划来“增绿”,以强化党政责任来“管绿”,以发展林业经济来“用绿”,以深化林业改革来“活绿”,以“林长制”实现了“林长治”。2019年,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户安徽。
推广“好事”,我省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流经千岛湖直至钱塘江,水质关系上下游10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通过多年试点,皖浙合作开展“新安江模式”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为推广“好事”,我省出台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2018年以来,我省相继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绿水是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源头活水”,青山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靠山”。安徽努力呵护“绿色颜值”,不断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2018年1月起,我省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产生污染赔付金2.47亿元,生态补偿金5.33亿元。
2018年7月起,我省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截至2019年底,全省各市累计产生大气环境生态补偿资金9175.3万元。
湿地生态安全屏障越筑越牢,全省湿地保护率由2018年的48.12%增至现在的50.02%。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湿地公园68处、湿地保护小区112处,湿地滋养着682种植物和594种脊椎动物。
植树造林持续扮靓绿色家园,截至3月31日,今年全省已完成造林69.86万亩,占计划任务116.43%。其中“四旁四边”(农村宅旁、村旁、路旁、水旁,道路河流两边、单位及居民小区周边、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造林近30万亩、栽植木本油料林19万多亩。
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2019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PM2.5平均浓度、长江流域水质等多项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好纪录,与此同时,安徽实现生产总值37114亿元,跃居全国第11位,创下历史最好纪录。
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正在江淮大地更加壮阔地铺展开来。(本报记者 张理想)
[ 编辑:关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