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勤能补拙是我的座右铭”——专访皖江学者、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特聘教授何刚
本网讯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潘泽昊 桑源)18年前,他在安徽大学勤学苦读;14年间,他在科研与梦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行;4年前,他重返母校,为培养年轻学子而孜孜不倦。他就是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皖江学者何刚。
皖江学者、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何刚
多年来,何刚教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对于自己研究的凝聚态物理及纳米器件领域,他总是有着高度的热情。他说:“现在主要在晶体管方面进行研究,这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手机等电子产品还有航空航天方面的集成电路都要用到晶体管这一材料。”现如今,我国在纳米器件材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任何电子产品都取决于材料性能的好坏,这也正是何刚教授选择材料作为自己研究方向的原因,他说:“我本身就是学物理的,希望能在材料这一方面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样也不枉费自己研究了这么长时间。”
回国后,何刚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实践团队。他说:“刚开始的时候,怎样建设好研究室让我十分发愁,压力特别大。”本着资源共享的学术诚信,加上自身的不懈努力,何刚克服了设备、人才方面的种种问题,研究室也迎来了大批对该科研项目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何刚也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本分,邀请了许多学生加入自己的研究队伍,给了他们搭建学习的平台,他说:“其实我们本校的生源质量很高,有很多学生非常优秀,给他们一个平台更好地来学习,也希望他们能继续留在本校作贡献。”
教学和科研工作让很多人觉得枯燥乏味,而何刚一直坚持了十几年。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本人对于材料科学非常感兴趣,一天不进实验室就感觉不舒服,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我一直跟学生强调勤能补拙,希望学生们继续保持对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在科研的道路上坚持下去。”
截至目前, 何刚在APL、JAP、Nanotech 、JM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合作发表SCI 检索论文近130 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60余篇,被正面引用1100 多次,H 指数为18,单篇最高引用近150次;国际会议论文5篇,国际会议大会邀请报告2次;基于在超薄栅材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先后受邀在国际顶尖杂志Prog. Mater Sci (IF=25.870);Surf. Sci. Rep (IF=24.562),Crit. Rev. Solid State Mater. Sci. (IF=9.467) 等核心期刊上撰写专业综述。他主编的英文书籍《High-k Gate Dielectrics for CMOS Technology》由德国WILEY-VCH 出版社出版,并参与撰写了英文书籍《Handbook of Innovative Nanomaterials: From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一章节。他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项目,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以及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先后参与多项包括国家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特别基金项目等在内的重要课题。2013年度入选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何刚说:“安大是我的母校,我本科就读于龙河校区,但是到了新校区看到那些老师和学生,仍然很亲切。我觉得大学这个阶段对青年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我希望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学氛围带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