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稀老人5年坚持做800多个“爱心板凳”

08.01.2016  11:14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 www.ahwang.cn )讯 在瑶海区东七社区文明村,今年78岁的王宏云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做小板凳,这一爱好已经坚持5年多时间了。这些年来,老人每做好整整100个小板凳后,就会捐赠给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昨天,在社区和瑶海区残联的牵线搭桥下,他又把今年做出来的100个小板凳捐给一家聋儿康复中心。据了解,老人至今累计制作了800多个小板凳,已全部捐献。

 

 

昨天下午,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来到王宏云老人位于东二环附近一城中村的家。过两条巷子刚到门口,就听见“叮叮当当”的敲击声,老人正在埋头制作小板凳。小房间门口有一个木架,上面摆放着锯子、斧头、刨子等很多用来做木工活的工具,一旁还堆放了不少半成品小板凳和木料。

“每天天亮就开始忙活,一直到天黑,我都不闲着,干了一辈子木匠活,也闲不下来。”老人说,自己以前是合肥铸管厂工人,专门做模具,练就了一把好手艺,退休后工具也没舍得扔。从2011年起,一个偶然的机会,老人重拾技艺,开始做起小板凳。

“家里人从市场上买来的塑料凳子,孩子们没坐几天就开裂了,一点都不结实。”老人说,刚开始,他做的木头凳子是给家里用,后来周围邻居、亲戚看到老人做的凳子质量很好,纷纷上门讨要,老人都是慷慨赠送,不收一分钱。

 

 

“我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每天动手做小凳子还能多活动活动锻炼身体。”老人告诉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这些木制小板凳都是用传统工艺打造的,每个板凳只用6根钉子固定坐板,其他地方都用榫头、铆眼固定,非常结实。“小孩好动,经常摔来摔去的,不做结实点,架不住他们折腾。”老人说,一个小板凳从选木料到锯木、打眼、组装、油漆,做下来大概要20道工序,全部一个人完成。

板凳越做越多,家里都放不下了,老人就琢磨着干脆捐赠出去吧。就这样,从2011年至今,他造出的800多个小板凳全部捐给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家里好几本鲜红的“爱心证书”,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解琛 黄典平本报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王从启 摄影报道  图片编辑 王歆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