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亭糕:烙上徽州文化的糕点
摘要:位于古徽州黟县的渔亭古镇,是徽州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食品。其做工精致、配料考究,入口香酥松脆、口感细腻、食用时以黄山绿茶相佐,齿颊留香。
位于古徽州黟县的渔亭古镇,是徽州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食品。其做工精致、配料考究,入口香酥松脆、口感细腻、食用时以黄山绿茶相佐,齿颊留香。
有人将它誉作“徽商商旅上的高级干粮”,那是因为当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黟县徽商出门三大件的“雨伞、包袱和干粮”中的干粮,大多就是这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口感上乘、食用方便、营养耐饿的“渔亭糕”;有人将它誉作“能吃的徽雕”,那是因为渔亭糕的脱胎于精致的徽州木雕糕模,活脱脱一件件玲珑剔透的徽州木雕工艺品的翻版。每当腊月岁末几天,当地几乎家家都有制做渔亭糕的习俗。
2
月12日
上午,记者慕名来到渔亭镇的一家有名的渔亭糕作坊。刚到店门口,记者就看到了挤得满满的购买年货的百姓。
挤过店堂,店主苏顺安带着记者来到制作渔亭糕的作坊。刚刚进门,一阵芝麻的清香就飘入口鼻。在这里,记者见到了14岁就开始跟着家里人制作渔亭糕、至今已经做了近50年渔亭糕的“渔亭糕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王娟娟。她向记者介绍说:“渔亭糕”制作技艺的工序,大致分为:淘洗芝麻、风干芝麻、烘炒芝麻、碾磨芝麻粉、芝麻粉等原料混合搅拌成糕料并填入糕模、刮去糕模上的多余芝麻粉、用黟县鼓辘碾压成型、渔亭糕敲打出模、黟县火桶烘烤、成品渔亭糕包装。制作技艺的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都不能马虎。尤其是其中的“烘炒芝麻”工序,格外要多加关注。“火大了,炒糊掉渔亭糕就苦了;火小了,渔亭糕的香味又出不来”,就这火候要把空得恰到好处。”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打制渔亭糕的模具,这可谓是制作渔亭糕的家传之宝了。一般用上等的桃木、榆木等雕刻而成,雕刻的图案也就是渔亭糕的艺术造型,都以徽派建筑木雕中的吉祥图案为造型,有玉如意、暗八仙、聚宝盆、麒麟、瑞狮、十二生肖、福禄寿三星等等,具有浓郁的徽州地方特色。
采访过程中,王娟娟一边制作一边向记者介绍:渔亭糕模具周边轮廓处的“拔模斜度”的设计与雕刻一定要恰到好处,才能使得渔亭糕既容易脱模又厚实美丽。只见她将渔亭糕原料推进模具,用一只类似微型腰鼓的“鼓辘”在填满芝麻粉糕料的渔亭糕糕模上反复滚动碾压,使得糕模中的半成品渔亭糕能够在黟县鼓辘的恰到好处的压力下碾实压紧而最后成型。只见她手当木质的糕模,在木质的案板上边敲敲打打,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渔亭糕便应声脱模落在案板之上,霎时芬芳四溢。
“渔亭糕”一度成为渔亭古镇的头牌土特产,美食渔亭,名驰遐迩。到了今天,“渔亭糕制作技艺”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与传承了。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王娟娟2012年12月参加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银奖的证书。2014年3月10日,王娟娟的儿子苏顺安被黄山市文化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渔亭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临近春节,王娟娟对记者说,每天制作的渔亭糕数量有限,不仅有附近的村民,还有慕名远道而来购买的游客,数量上根本供不应求。她高兴的对记者说,明年准备在镇上重新建一个渔亭糕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