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助力城市转型

05.11.2015  10:49

  “十二五”期间,淮北市职业教育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群众新期待,脚踏实地谋求发展,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为加快城市转型、建设精致淮北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目前,淮北市有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以及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卫生学校、淮北煤电技师学院等八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全市中职学校紧紧围绕淮北市“六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设了机电、电工电子、计算机、数控技术、服装、汽修、医护等专业,现有在校生近3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淮北市将建设职教园区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引擎,以此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2012年9月,淮北市启动市职教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园区占地面积2299亩,总规划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2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满足6至8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培养培训,并计划建成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特色和影响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实习实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截至2014年9月,园区一期工程共完成41个单体、53.5万平方米建设,完成投资额约13.3亿元。2015年园区二期工程计划开工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约3.9亿元。

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淮北市创新职业教育资助方式,新增职业教育技能资助项目,为职业院校学生求学、就业铺设“绿色通道”。该项目资助具有淮北市正式户籍并就读于淮北市职业院校取得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三年级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元,资助期3年。在未来就业保障上,淮北市通过制定一系列鼓励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实现了毕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直接对接,许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以濉溪职教中心为例,该校在2015年应用型本科升学考试中,32名毕业生,二本达线17人,达线率53.13%。

其中,毕业于双堆中心校的朱婉婉同学和丁娇娇同学,在濉溪职教中心积极倡导和大力实施的以“尊重个性差异”为主要内容的赏识教育下,找到了自信,激发了学习兴趣。2013年,两人分别荣获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插花项目一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第二名。在2015年安徽科技学院的对口自主招生中,两人又以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表现被免试录取。

为优化职教资源配置,2014年秋季,淮北市打破隶属关系、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等体制障碍,合并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市二职高和淮北艺校,成立淮北市中等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淮北市中职学校已由2007年的25所压缩到8所,校均规模从1700多人增长到近3000人,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在此基础上,淮北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运行模式、评价模式的“五项改革”,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中,淮北市严格要求职业院校聚焦产业发展,重点抓好特色专业(群)建设,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目前,全市已形成煤电、煤化工、机械制造、轻工贸易、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农业(食品)、新型材料七大类品牌专业集群。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为此,淮北市在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文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双挂”工程,畅通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绿色通道”的同时,积极开展全国劳模杨杰、方国胜等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建立了一批以全国优秀教师劳模、淮北市优秀(技师)人才顾宏等名字命名的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和 “杨杰讲堂”“方国胜工作室”等企业“技术沙龙”定期互相交流经验、切磋技艺,促进了全市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淮北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先后组建淮北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淮北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和淮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组建了多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实施企业冠名订单培养,促进了大型企业、行业、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在全市首批遴选了3家有条件、基础好的职业院校和安徽海聚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个行业、企业,开展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淮北市还积极依托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淮北工业学校开设“海聚班”,共建会计电算化等产学研实验室,着力打造“海聚人才特区”。目前,淮北工业学校已成功申报安徽省“招生招工一体化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濉溪县职业教育中心成功申报安徽省“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徒制试点项目”,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成功申报安徽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刘文竹 特约通讯员:于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