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用牡丹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大有可为
17.06.2014 12:59
本文来源: 林业厅
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4.47亿亩,各项资金累计投入3541亿元,被誉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经过15年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拉动国内需求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英明决策,深得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但自从2007年国家暂停安排退耕地造林任务后,工程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退耕还林补助降低,种粮补助稳步提高,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农民比较效益下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国家级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迟迟不能出台,影响了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任务过快调减的结构调整,又使许多超计划退耕地块得不到补助而复垦。三是有些地方在退耕还林中引导广大农民切实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方面相对欠缺,退耕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和后劲不足,成为制约退耕成果和实现退耕目标的“瓶颈”。
这些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十分困难。目前,各地盼望重启退耕地造林的要求十分迫切,内蒙古等14个省(区、市)多次专门请示国务院,要求继续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 2014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从2014年开始,继续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今年拟安排500万亩。”面对重启的退耕还林工程,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提高退耕地农民的收入,切实巩固好退耕还林的成果、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我先后走遍了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发现了一种原产于我国的多年生小灌木——油用牡丹。这种植物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是一种结实能力强、能够用来生产种籽、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牡丹类型。在我国具有良好油用潜力的是紫斑牡丹和凤丹牡丹,这两种牡丹分布在我国25个省(区、市),特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和秦巴山区为最多。目前,在我国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安徽铜陵和亳州、河北柏乡、重庆垫江、陕西延安、甘肃兰州和临洮、山西运城和临汾、吉林长春、湖北保康、湖南邵阳、四川彭州等很多地方都已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油用牡丹种植成活后,30年不需换茬,省工、省时、管护成本低,产量高,出油率高,油质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我以为,如果将油用牡丹发展与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油料生产、保障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油用牡丹发展与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土地沙化,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目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仍然是我国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虽然暂时增加了一些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代价。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8200多万亩(含梯田1650万亩),另外还有大量的严重沙化耕地。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是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上实施。这些地方大多土地瘠薄、高寒、干旱,立地条件较差,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而油用牡丹这种植物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安徽铜陵凤凰山一带的凤丹牡丹8个月不下雨没有旱死;甘肃兰州一带紫斑牡丹种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干旱、贫瘠山岭上,降雨量仅300毫米就可生长,每亩还能结籽200公斤左右。油用牡丹栽植密度(定植)为每亩2500棵-3200棵左右,这种植物种上后,可以30年不换茬,有效避免了因种植粮食作物每年翻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油用牡丹根系发达,对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作用重大。而且由于油用牡丹这种植物耐旱不耐涝、怕积水,根部在水中浸泡几天便会死亡。而25度以上坡耕地刚好具有不存水的特性。因此可以看出,油用牡丹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和适应性非常适合在退耕还林地块种植,并且在保持水土、防治土地沙化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油用牡丹发展与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主要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西部地区是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据水利部《2011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全国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到2012年底,我国农村扶贫对象仍有近1亿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而山地资源、沙地资源、物种资源特别是木本粮油资源是这些地区的优势资源,是奔小康致富的潜力所在。发展油用牡丹从第一产业分析,按油用牡丹每亩地每年结籽250公斤、每公斤籽20元计算,籽的收入每亩地就达到5000元人民币,而农民种植传统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等,每亩地年收入大约在1000元-1200元左右,还不包括化肥、农药、浇水等成本。因此,种植油用牡丹比种植传统农作物每亩收入多几千元。从第二产业分析,加工环节能从一亩油用牡丹全部实物中(不算根茎等续长部分)加工出高档食用油、高档化妆品、高档药物三大类,成品价值高达十几万元(根据加工技术和加工精细程度不同而有区别)。例如高档牡丹籽油,由于其对人类健康具有保健功效,目前市场价格每500克达1000多元,按每亩250公斤产量、出油率20%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0万元。即使今后产量大了,按橄榄油每公斤400元进口价格计算,每亩产值仍达2万元。况且这种油的质量比橄榄油的油质好得多。利用牡丹花蕊加工出的牡丹花蕊茶,出口到韩国的价格是每公斤2.4万元人民币,并且供不应求。而从牡丹花瓣和牡丹籽油研发出来的化妆品,要优于国际上的很多名牌产品,保健和润肤功效超过许多流行产品。所以在退耕还林地块上种植油用牡丹,对于改善老、少、边、贫地区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脱贫致富问题,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改变社会经济面貌,以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油用牡丹发展与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可以促进我国粮油生产、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和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粮油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把发展粮油生产放在突出位置。2013年,我国进口棕榈油、橄榄油、豆油、菜油等成品食用植物油922.1万吨,进口大豆、油菜籽等食用油籽6783.5万吨,进口总额达到503.4亿美元。目前,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早已超过了国际安全预警线。并且随着近年来毒大米、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我国人民的广泛担忧,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用牡丹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的特点。同时,牡丹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26%,特别是其中的α-亚麻酸含量达42%以上。α-亚麻酸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并且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替代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故有“血液营养素”、“维生素F”和“植物脑黄金”之称。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于1993年联合发表声明,鉴于α-亚麻酸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决定在全世界专项推广α-亚麻酸。因此,大力发展油用牡丹,对于促进我国粮油生产、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同时,油用牡丹是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产业链很长的一种植物。因此,油用牡丹加工企业的发展,势必会给当地财政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也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一名林业战线老战士,虽年过花甲,仍有一个不变的愿望——利用自己在林业战线几十年所积累的研究成果、知识、经验等,努力培育资源,大力推动油用牡丹的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开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让全国各族同胞每年都能吃上5公斤牡丹籽油——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要实现这个梦想,我国就需要每年生产出至少68.5亿公斤牡丹籽油。如果按每亩油用牡丹结籽250公斤、籽的出油率20%计算,每亩地就可出油50公斤,需要1.37亿亩适宜种植油用牡丹的土地资源。由于油用牡丹这种植物对土地的选择性不高,具有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等生长特性,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种植油用牡丹,既能达到国家“要被子”的目标,又能满足农民“要票子”的需求。我以为油用牡丹完全可以作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首选树种之一加以推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沙区、山区等是油用牡丹的适生区,也正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目前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已完成建设任务4.47亿亩,下一步还要再安排新的任务。如果我们能拿出一半的土地即2.2亿亩来种植油用牡丹,那么就可以为我国各族同胞每年提供8公斤牡丹籽油。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如果现在能与中国的油用牡丹结合,这堪称为“天作地合”,是最科学合理的路径,持之以恒地干下去,必能达到利国、利民、利社会、利企业、利个人的目标!这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为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林业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本文来源: 林业厅
17.06.2014 12:59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