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太行绿满山 哪有华北粮满囤

30.10.2014  21:02
   中国绿色时报10月30日报道(记者  潘春芳  通讯员  刘道平  曾宪芷)  粮满囤,天下安。华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粮仓之一。千百年来,太行山雄踞于华北平原西北部,与燕山山脉共同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抵御着西北寒流的袭击,吸纳着东南暖湿气流,护卫着广袤的华北粮仓。
  可以说,没有太行山区森林的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就没有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水塔”;没有太行山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没有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优化,就没有华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平原洼地的生态保障。
   保持水土,减少区域洪涝灾害
  太行山北部、中部山区是海河水系支流——桑干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的发源地,南部山区属于黄河水系支流沁河、丹河、漭河等的发源地。多数支流具有河源短、比降大的特点,加之河道密集,又缺乏森林覆盖,河流平时干涸断流,一遇暴雨,洪水就如猛兽般奔涌而下,直接危及华北平原和京津地区的安全。
  历史印证了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
  大约从公元1100年前,太行山区原本茂密繁盛的森林植被开始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山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表层涵水能力降低,大部分降雨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汇集河道,成为山洪流入江河湖海,暴雨时山洪暴发,造成洪涝灾害。据史籍记载,从明代开国以来,即从1369年-1949年的580年间,华北平原遭受水灾387次,平均一年半一次,其中有5次大水淹没了京城,8次大水漫灌天津城。1939年,海河流域曾发生一场大水灾,被淹耕地300多万公顷,受灾人口达800万,冲断京汉、津浦铁路,天津市内积水达2米深,持续了两个月之久。
  和洪水猛兽一样影响太行山区和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还有频繁发生的旱灾。太行山区的年降水量500毫米-600毫米,大旱年不足300毫米,丰雨年可超1000毫米,且60%-70%集中于夏季,没有植被保护的荒山秃岭就像光溜溜的马路,根本不能涵养水源,导致大量的降水白白流走,到了旱季,区域内严重缺水,有些河流甚至断流,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异常紧张。
  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太行山区陷入发展困局,也使华北平原的自然生态环境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农业生产发展受阻,人民生活贫困不堪。鉴于这一情况,我国提出了绿化太行山,从单纯抓粮食生产转变到同时狠抓多种经营,从单纯抓农田水利建设转变到同时大力抓水土保持,增加林草植被,使太行山“黄龙”变“绿龙”的伟大构想。
  太行山绿化工程全面实施20年来,工程区的自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秃岭早已绿满山头。都说“整容改变命运”,太行山的这次“整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与之“同病相怜”的华北平原的命运。昔日灾害频发的华北平原鱼跃粮丰,粮食、棉花的产量分别占我国总产量的18.4%和40%,油料作物的产量比重也很大。
  河北省的监测数据表明,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以来,山区土壤侵蚀模数由过去的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1600吨下降到现在的每年每平方公里400吨,其中4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得到了根本治理。丰富的山区森林植被每年可涵养水源1.5亿立方米,相当于建造了一个大型水库,年节约资金5亿元以上。随着森林覆盖率明显增加,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河南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四市气象部门的观测还发现,太行山绿化工程实施以来,市区降尘量降低了20%-30%,烟雾日减少20%左右,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太行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由7256平方公里减少到3411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808万吨。干旱、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也明显减少。
  “凡是森林覆盖较好的山区,很少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暴雨过后,仍然是清水长流,既不会造成洪水泛滥,也不会因干旱使河流枯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余新晓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作用在任何尺度上都是毋庸置疑的。”
   涵养水源,缓解华北水危机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作用,这已为无数的研究所证明。”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告诉记者,20多年前的陕北地区,干旱季节沙尘飞扬,但是那时延安附近的乔山林区就较湿润,“走入林区,鞋底会沾满泥巴”。
  他进一步解释说,森林涵养水源的原理,有人用“公路效应”比喻。降雨如果落在光滑的公路上,就会立即流走,路面很快就干了。流域的坡地上如果没有森林,就好比公路,降雨会很快流走,来不及渗入地下。这样,大量降水就成为无效水,甚至成为洪水。如果有森林植被,森林林冠能有效地截留一部分降水,特别是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就像一块厚厚的海绵,不仅能滞蓄降水,还能减缓降水流出的速度,部分水将会补给地下水,这就是植被好的山区总有涓涓细流或者泉水流出的道理。
  照这样说,太行山绿化工程从开始实施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在默默地保护着华北平原的水资源。桑干河水源涵养防护林建设区,大清河上游水源涵养防护林建设区,滹沱河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区,滏阳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区,漳河上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区……翻开太行山绿化工程的《规划》,每一期工程的建设重点都包括若干个水源涵养防护林建设区。
  记者算了一笔账,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20年来,累计造林378.4万公顷,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每公顷林分每年可调节蓄水300立方米-450立方米,以此推算,太行山绿化工程每年至少可蓄水11亿立方米,也就是说,每年可贡献一个密云水库,对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华北平原来说,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华北平原,尤其是河北、北京、天津一带的淡水资源匮乏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据统计,华北平原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每年456立方米,不足全国的1/6。
  整个华北平原上几乎所有河流全部汇入了官厅、密云、岗南、王快、黄壁庄等大型水库,供养着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大城市,而城市之外的大片县城和农村,他们解决饮水和工农业用水唯一的办法就是抽取地下水。庞大的农业人口以及地表水的极度缺乏,让河北的地下水超采数量和带来的危害程度都居全国之首,石家庄至邯郸一线形成地下大漏斗。华北农村已经变得跟大西北一样,几千人的大村落守着一口水井,水井的深度则一深再深,普遍达到了150米以上才能见水。
  除了千方百计利用好现有水资源,如何才能填补河北的“地下漏斗”?如何从根本上缓解华北平原的水资源困境?侯元兆认为,要解决水资源问题,还得从发展森林、维护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