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乡村喜变迁
古村落生机焕发 连日来,砀山县黄河故道50万亩连片梨园果海飘香,吸引了各地游客来这里尽享采摘之乐。特约摄影 武正润
时值国庆假期,如果你不打算去远方,去知名景点看“人海”,可以驾车,约上三五好友,到附近乡间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一吃农家菜;或者干脆一个人背起包说走就走,看田野里金黄色的丰收,在秋阳下用心体会时代列车带给乡村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省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两年来,公共财政不断向农村倾斜,阻碍城乡一体发展的壁垒不断被打破。去年,全省1710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建设规划完成,586个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将推进800个左右重点示范村建设。无论是一马平川的皖北,还是秀水青山的皖南,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乡村如珠嵌碧野,散发迷人的魅力。
信步乡间,你会发现村子变了,变美了,变富了。崎岖的土路被平坦的柏油路代替,蜿蜒过村;村还是那个村,却盖起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白墙灰瓦、围栏小院、草木葱茏,精美的建筑和秀丽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人还是那些人,洗脚上岸的农民已开始“经营”村庄,庭院经济、农家乐、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宜居宜业,更是心灵归属,在乡村,你会感受到与城市不一样的幸福味道。
农民有体面,小康才全面。眼下城乡鸿沟依旧不小,乡村发展还需提速。在城乡统筹的总体框架下,继续加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培育特色产业,以改革做活古老土地的“新文章”,就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焕发蓬勃生机,城乡一体的美好安徽就能从蓝图走向现实。(史力)
日前,庐江县黄陂湖大闸蟹正式开捕,供应省城国庆市场。近年来,该县采用“植草、移螺、调水、稀放”标准生态养殖模式,生产的河蟹销往合肥、上海和日本、韩国等国内外市场,今年预计产量600吨,可为当地农民带来1.2亿元收益。记者 陈明 通讯员 周跃东/摄
洪疃新貌引客来
丹桂飘香,鸟鸣不绝。村前一池碧水,村后林木苍郁。民居错落其间,石板巷将家家户户相连……这是记者近日初到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的见闻。临近国庆,成片的柿子熟了,一串串像是火红的小灯笼,更增添几分节日的喜庆。
这里有“和平将军”张治中故居,典型的民国时代民宅。三进院落,砖木小瓦,精致典雅。村中心的清水塘,犹如一面明镜倒映出整村的景致。漫步洪疃村,见不到一片废纸和垃圾。 “村民已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六旬村民洪德柱介绍,美好乡村建设让村子美了,大家也住得舒服了。
“村里建了100吨污水处理厂,居民生活用水通过地下管道进入污水处理池,经处理后变成农业用水。 ”村书记张荣介绍,这几年,村子投入美好乡村建设资金2000万元,除了建污水厂外,还改造了近100个旱厕,种上了10余亩桂花、法国梧桐、紫薇等景观树,一批古宅也修旧如旧。村里引进专业保洁公司管理卫生,面貌大为改观,现在是巢湖市的旅游景点了。
洪疃村除了优美的环境,还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坐落在村边的黄麓师范及附属小学是张治中将军创办,至今有80余年的历史。傍晚时分,村民三五成群来到村里的文化乐园唱歌跳舞。张荣介绍说:“这里有综合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老年大学等,是省首批20个试点之一的农民文化乐园。 ”
自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让洪疃村的农家乐、百货店有了稳定的消费群。曾经的劳务输出村,如今很多村民回乡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入驻,逐渐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今年,300亩蓝莓基地投产,让不少种了一辈子水稻的老人亲眼见到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今年不仅村民收入要提高,村集体收入也要有新的突破。 ”张荣说。(夏海军)
红火杨村农家乐
“今天开始把厨房改造一下,将原来木板做的碗橱和菜案全部换成不锈钢的。这样国庆节期间,游客来用餐,感觉会好很多。 ”近日,记者来到了九华山脚下的青阳县庙前镇杨村的“农家乐”土菜馆“六泉人家”,老板潘志胜正在张罗着给厨房升级改造。
今年37岁的潘志胜,2007年开始利用自留地,在通向九华山的公路边开了一家土菜馆。潘志胜介绍说:“我这里以餐饮为主,前面不远有几家星级宾馆,住在那里的客人也常到我这里吃土菜。 ”
杨村共有88户人家,村边的公路是通往九华山的必经之路。 2007年,村里开始兴起“农家乐”餐饮服务业。 “当时,村里的环境和卫生不怎么样,生意不太好,也不稳定。 ”潘志胜回忆道。
2010年杨村开始新农村建设,2012年,围绕美好乡村建设,对房屋按新徽派进行设计规划,与周围的山水相融合。村里先后建成了徽派风格牌坊、旅游服务中心、居民文化休闲广场、大型停车场、观光休闲石亭和六泉入口广场等标志性工程,改造群众房屋88户、1.9万平方米,并铺设柏油路,栽种绿化苗木,当年就跻身安徽省生态村之列。随后,杨村的乡村旅游服务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村已有“农家乐”21户,餐饮接待能力600多人,住宿接待能力达400多人;旅游服务业从业户6户,带动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
环境好了,回头客也多了。 “现在,每年的客人超过1万。有的客人一年要来两三趟,吃完饭,就在村子里散步,十分开心。 ”潘志胜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
离潘志胜家不远处,是“红霞农家驿站”。厨房里,毛豆、南瓜、萝卜菜、山芋杆等绿色生态蔬菜已清洗干净,摆放整齐。 “这是合肥来的客人预定的午餐。 ”主妇刘牡丹笑着说道。(徐建)
项目扮靓回民村
“如今生活在新农村,真有福气。”70多岁的村民张书法感慨地说,“新农村建设前,守着2亩薄田,勉强够我们老两口维持生活。现在住着四合院,养老医疗有保障,每年土地有租金,打工有收入,想想现在的生活,梦中都会笑出来。 ”
国庆前夕,记者走进“合肥市新农村示范村”肥西县官亭镇回民社区:宽阔的马路旁,社居委服务大厅、学校、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就业园里厂房林立、车水马龙;远处万亩苗木基地绿树成阴,水果飘香。
在就业园的合肥馨之秀服装服饰公司,记者看到,宽敞的车间里近600名工人“飞针走线”,专注地操作缝纫机。一位女工笑着告诉记者:“以前在常熟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同样的工作了,每月工资2500多元,生活开销小,还能照顾家,我和几十位乡亲都回来了。 ”
在一望无际的苗木基地,回民社区副主任王友法介绍:“这是2011年引进的、浙江滕头园林股份公司打造的长三角最大园林绿化苗木种植和研发基地。 ”王友法回忆说,原来这里是贫瘠的荒坡,农民致富无门。通过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了14892亩,还新增了耕地2906亩,所有田块可有效灌溉、机械化作业。优越的耕种条件为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村民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对外招商,目前已有6家全国知名苗木花卉企业入驻,种植精品红枫、紫薇、无患子、海棠、香樟、玉兰、樱花、重阳木、罗汉松等36个品种,总投资逾4亿元。
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努力运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4400元增加到2013年的12600元。通过整体规划及现代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回民社区实现了土地整理、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群众乐业增收“四位一体”的目标。(王恺)
村民自治大阜美
村庄铺设沥青路面1.7公里、村内主干道安装照明路灯33盏、村庄投放40只垃圾桶并配4名保洁员、新建拦河坝3座、修复拦河坝1座……9月23日,记者翻阅休宁县东临溪镇大阜村的村民“议事清单”,这些由村民集体决定的美好乡村建设事项一一清楚记录在案。短短一年半时间,涉及村庄道路、村民广场、河坝修复、亮化美化、村庄保洁、改水改厕等23件由村民集体决定的事项,在县、镇、村特别是大阜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均成功实现,村容村貌发生巨变,富民产业悄然兴起,乡风更加文明。
大阜村是休宁县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点之一,自2013年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以来,该村充分发扬民主,每逢重大事项,村委会都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每户村民代表必须到场,所有决策事项均由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后方可实行,决策事项及实施结果随时公开,第一时间保证项目建设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大阜村采取“党员带头、干部让利、群众参与、共建家园”的方式,发动群众积极投身美好家园共建中。 “有了党员的模范带头,村民积极主动配合,先后无偿贡献出24处大小地块,为村庄绿化、道路整修等提供了用地保障。 ”大阜村第一书记孙学勇说,“村中一些在家的男劳力加入到工程队,不仅赚了工钱,还能监督工程质量。 ”如今,村民活动广场、健身广场、廊亭、篮球场、污水处理站、公厕等公共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危改、改厕、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也已全面完成。
“建设美好乡村没有村民支持不行,没有村民自治不行。 ”村支书夏有付深有感触地说,有了村民的支持,“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黄俊军、潘成)
五河县在“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中,结合新农村建设,提升城乡容貌秩序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图为整治后的浍河美景。特约摄影 李向前
庭院经济富八岔
秋仲时节,记者走进五河县八岔村。一眼望去,道路两旁银杏树枝繁叶茂,一幢幢两层小楼掩映在婆娑树影里。纵横交错的树枝上硕果累累,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俺家房前屋后十几棵银杏,再有几天就可以采摘了,估摸着可收获300多斤银杏果,能卖上2000多块呢。 ”正在院里晒玉米的村民马传军乐滋滋地告诉记者。自1986年开始试验栽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以来,八岔村采用集体栽树、群众管理、协议约定的方式先后栽植银杏2.5万棵,黄杨5000棵;在农家院落栽植名、特、优小杂果3万棵,各种花卉2万株;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围闲散地种植梨树、桃树。目前,全村90%农户都搞庭院经济,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5%,每年集体果树增值约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
“每年3月开始,村里果实接连不断。 3月青枣,4月杨桃,5月6月桃子李子,7月8月葡萄,9月10月柿子银杏……”村书记马传道介绍说,八岔村不仅积极打造林园、果园、花园式村庄,发展庭院经济,同时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实现了路路相通、户户相连。为使村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村里建设了自来水厂;设置了专门养殖小区,引导养殖户集中连片养殖,做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改造280座三级化粪池卫生厕所。在一系列具体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八岔村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集中整治和日常保洁相结合的保洁制度,确保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美好乡村建设不仅是要兴业富民生活美,更要生态宜居村庄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下一步,俺们还计划发展旅游观光项目,打造八岔‘幸福村’,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美好乡村建设。 ”马传道说。(孙言梅、丰静)
千年官庄焕生机
远眺是连绵的群山,近看是翠绿的田园及错落有致的白墙黑瓦民居;绿树下整洁的乡村道路将各处连接在一起。古建筑德馨庄、省级重点文物余氏宗祠、蕴含神奇色彩的“三牲石”、千年银杏树等名胜古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点缀在这个仿佛一尘不染的山村间。 9月23日,记者采访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潜山县官庄镇官庄村时感受到,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村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放眼四顾,绿树成阴,流水潺潺,风景如画。“过去,村里房屋破旧不堪,公共设施滞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群众一肚子意见。”村支部书记余小八说,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官庄村让农民主动自觉参与,村里也从群众最迫切的地方改起。
针对“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顿,重点对环村3公里公路沿线违章建筑及破旧房屋、猪栏、厕所进行拆除。 “由于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开展得异常顺利。 ”余小八说。
名胜古迹都得到精心保护。记者看到,古村落与新民居风格协调,两个新聚居点与官庄老街连成一线,周边山川秀美,村居环境宜人。 “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坚持把社区建成风景区,把示范点建成旅游点,依山就势,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持田园风貌和农村特色,同时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官庄镇党委负责人说。
如今,官庄村已成为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灯会、龙狮队、剪纸、黄梅戏等民间传统文化又活跃起来,还建立农耕文化室,开放农家书屋,成立腰鼓队,举办广场舞等。 “随着豆腐一条街、桑皮纸等传统特色工艺的恢复,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生活也更加富裕和谐。”做小生意的村民汪杰说。(胡劲松)
( 来源: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