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区支教五人组 情洒岳西赴征程

15.09.2014  10:00

这次支教可能是我一生最有意义的决定……虽然来到城关中学还不到十天,但我已经和孩子们达成了某种默契,我将竭尽所能激起他们思维和情感的共鸣……”9月11日,迎江区初中数学教研员、十四中教师江潮在其支教日记之七《信其师,听其道》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岳西支教感悟。

本学期,江潮和区内的其他四名优秀骨干教师光荣地成为迎江区2014年赴岳西县支教的选派对象,并将在这里完成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开学一周来,他们克服了刚到岳西的水土不服和生活上的种种不适,用全身心投入工作来淡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在顺利融入当地环境并和岳西教育同仁打成一片同时,他们也给这里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先进的经验;充分展示了迎江老师的风采,不断收获着桃李的芬芳。

【启程】:“今天接到人事科正式通知,明天下午到岳西,这次真的要起航了,我的支教生活……也许走出去,学学、看看、交换思想会得到双倍的收获。” ——《江潮支教日志》、“车子行驶在赴岳西的路上,车窗外先是高楼大厦,渐渐的就是一小片一小片的稻田,最后变成了云雾缭绕的高山,我们知道岳西快到了。” ——《汪敦前支教日志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岳西支教是去年望江支教的延续。相比于2013年由区教研室组织专兼职教研员和学校骨干教师以每月一次的方式前往望江送教,今年的岳西支教在形式上和人员组织上显得更为正式和隆重——支教教师将在岳西扎根一年,并享有2万元支教专项经费。

另据了解,为贯彻省、市关于“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相关文件精神,确定赴岳西支教人选,迎江区教育局面向全系统发布了《关于选派优秀教师赴岳西县支教的通知》,对选派人选在敬业态度、专业能力和年龄要求上进行了严格规定。经广泛宣传、学校推荐、个人自荐、认真遴选和局党委研究决定,最终该区江潮、汪敦前、王作宾、刘通和任虹五名骨干教师光荣成为今年迎江区岳西支教确定人选,并在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江兴玲和人事科相关同志的陪送下于8月29日到岳西县教育局报到,正式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车子启动,大家都说‘就这样走了?’,是的,就这样,一切都是这样的自然,这样和谐,我非常喜欢这种走就走的感觉。”江潮仍然清楚记得那天的场景。在送岗到教过程中,江兴玲要求五位支教老师能够真正顶岗到位,严格服从受援学校管理,把迎江区好的理念,经验,做法带到岳西来,同时也要向岳西本土老师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他们那种能够扎根贫困地区乐于奉献的精神。市教育局带队领导也希望岳西县教育局及受援学校能够严格按照文件精神,确保支教经费不折不扣的用于支教老师的工作生活,要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支教老师能够安心放心舒心。

由于1号才开始上课,通过接洽好各项工作后,支教的五名教师又原车返回。归途中,人人都提到了孩子、爱人、家庭——江潮的女儿已经上大学,家中只有妻子一人;其余四人孩子都还小,尤其是任虹,孩子都还没上幼儿园,是最需要妈妈的时候。这一年的支教无疑会让他们远离家人,也会让他们的家人饱受思念之苦。但大家很快一致认为,“阅历无价”,这次的支教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尝试到的,既来之则安之,未必一年期满后自己不会对岳西的一切也留恋不舍。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的状态迅速适应这里,融入这里;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家人的支持,对得起领导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但无论如何,“对支教的奉献最大的是家人。”这是支教团成员共同的心声。

【适应】:“老婆会支持吗?母亲会放心吗?五岁的孩子舍得吗?但我心中就是想为山村教育做出个人的一点微薄的贡献。”——《汪敦前支教日志》、“呃,可怜了我娘,这一年她老人家最辛苦!祈祷小娃子不要生病啦!”——《任虹支教日志

带着对家人和原来同事的不舍,带着对新环境新工作的期待,9月1日,乘坐着十四中王作宾的车子,支教的四名教师(任虹因事后至)正式踏上新学年的支教之旅,不到两个小时就到达了岳西县城。每个人都在内心里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即“出来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展现的是迎江教育人的务实和创新的风采。

为了方便来自迎江的支教老师相互照应,岳西教育局和受援学校经过周到的考虑,将五名教师都安排在岳西职高的宿舍楼里,一人一个房间。“房子是新做的,通水通电,总体来说环境还不错。只不过房间里还有许多高低铺床,杂七杂八的摆着,地上的灰尘还是比较厚。” 当时,除了床之外其他的东西都还没有配齐,需要几名教师和学校协调后期添置。而当任虹于9月9日首次来到这里时,这里已经有了“上下铺,小蚊帐,简单的淋浴头,还有打饭的卡!”这些房间的布置和作息让老师们瞬间有了重回师范的感觉。

当天,江潮被分到岳西城关中学,这里距离驻地职教中心步行半个小时。他被安排带801班数学,在学校校长和后勤主任的协调下,很快为他安排了办公室。由于下午第二节就有课,因此江潮很快与这个班的班主任朱老师见了面,迅速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此前,他听说是带初一的课,还特意准备了新生课,如今得知是教初二,江潮对授课计划进行了调整,顾不得休息便投入到新课的备课中,着手上好第一节见面课。

汪敦前被分配到岳西狮形小学,这是一所位于县城郊区,背靠小山坡、面积很小的学校。虽然该校没有地理和政策优势,但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十年前的不足两百人发展到今天的三百人左右。究其原因,学校储校长认为,这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周边家长满意认可的原因。“领导带头干,让自己成为教师们的榜样和标杆,同时把有限的教学经费都要用于教学和教师,老师们干起来才有动力。”汪敦前认为,在这样一个条件艰苦却时刻关注教学质量,真正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生命线的学校,这一年的支教生活一定会有更大的教育生命的提升。

在最初入住“新家”的几天里,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家人在旁边,除了吃饭、上课、走路、睡觉、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但正是这样纯粹的生活,让五名支教教师快速地适应了新的环境。“我们不怕吃苦,不怕寂寞,不怕案牍之劳神,就怕松懈了斗志、荒废了时光,愧对了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们是来支教的,不是来享受的,只有把自己的最大能量挥洒在这里,才能无愧于一年的支教生活。”绿地实验学校教师刘通如是认为。

【融入】:“孩子很热情的,正如学校老师一样,他们只要到办公室都会跟我打招呼,并且说,你到我们这里来要辛苦呀,请多指导。” ——《江潮支教日志》、“经过一个星期的接触,不敢说我和这个班的学生建立了多么深的感情,但是就我自身而言,我是倾注了时间和精力的,全班56名学生我能叫出一半以上的名字”——《汪敦前支教日志

支教教师来了!为了偏远县区的孩子,为了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他们来了!把心带来了!把爱带来了!“人来,心来,爱也来”,这是迎江区五名支教老师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短暂的适应期后,五名支教教师很快完成了自己角色的转变。不约而同的,每一名支教老师都在正式到达岳西的当日,就迅速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来,他们和岳西本地的老师们一起,用崇高的理想和工作的激情开启了新学期的教学新程。

“‘接纳’是我今天的最大感受!”经过两天的接触和努力,江潮对801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现象进行了针对性地化解,他将自己和学生放到朋友的角度,鼓励学生畅谈对数学的感受,对自己的要求,尤其通过结对子,引导后进生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写一周小结,激发大家在反思中热爱数学。他还将迎江区“三环五步”教学法引进岳西课堂,给予每一名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几天下来,不仅数学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学生们也和江潮交上了朋友。以至于在教师节后返校时,学生一见到江潮就亲热地围上来对他说“老师这几天你去哪儿了,我们太想你了!

同江潮比起来,汪敦前经历了一次小小的转变。刚刚接手二年级数学的他,在经过一周的教学后,由于学校人事调整,又被临时改为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对于这种突然变动,汪敦前认为,作为一名支教教师,就应该服从学校安排,最大程度的支持学校全盘工作。虽然几天的一年级教下来,他发现孩子们在学习习惯上、注意力集中上均亟待加强引导,但这也催生了他开始冷静地思考深层次原因和积极寻求对策。很快,从“让孩子学会静坐开始”,汪敦前用游戏和微笑代替了前几日的声嘶力竭、汗流浃背,课堂纪律和上课效果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9月10日教师节,这也是任虹第一天去实验小学上课的日子。在这里,她被安排带三年级的美术。这让上惯了数学课的她感到了一种全新的挑战。为了上好第一节课《会变的线条》,任虹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认真备课和准备图画本,第二天更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熟悉学生和环境。虽然这里的班班通必须要有笔记本才能使用,虽然第一节课由于个别孩子太活泼而致课堂过于喧闹,但任虹还是下定了决心要把这个班带好,将这门课教好!“因为自己是迎江区的教师,还是‘三名’队伍中的一员,因此必须要迅速适应环境和角色变化,这样才能无愧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期待。”“下次回去要把笔记本电脑和扩音器带来!我要尽快融入这里!”任虹在日志中这样写道。

【后记】:从接到通知到启程赴岳,从初步适应到迅速融入。十几天来,来自迎江区岳西支教团的五名教师,带着对人生轨迹的果断规划,带着区教育局领导的信任和期盼,毅然将激情和汗水洒向岳西这片革命老区的教育阵地,用自己的支教行动诠释着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诠释着奉献的意义。同时,五名教师还通过博客和日志的方式对自己的支教生活进行了即时记录。正如江兴玲在支教教师汪敦前的QQ里鼓励的那样,要通过写博客、写日志“及时记录支教生活,注重品味支教生活”。在此期间,迎江区教育局将结合各支教教师的支教日志,正式推出《“伟伟”到来支疆情》姊妹篇《岳西支教五人行》系列,并以连续专题报道的方式,对迎江五名教师的岳西支教行动进行记录和追踪。  (特约通讯员: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