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将分三类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09.01.2015  09:39
核心提示: 不管什么高校都要办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都在追求硕士点、博士点,都追求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这是不现实的。记者昨从省教育厅获悉,《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出台,将分三类(即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更注重对大学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不管什么高校都要办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都在追求硕士点、博士点,都追求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这是不现实的。记者昨从省 教育 厅获悉,《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出台,将分三类(即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推进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更注重对大学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分类建设】

校企联合培养,不盲目追求“高大全”

意见明确指出,除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要“以学科专业和人才建设为重点”外,对其他两类高校都强调了应用型的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群、“双能型师资”、模块化课程等为重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要以服务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以传承技术技能、提高师生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际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意见指出,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树立全面合作、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利用校内外各种办学资源,实现高校与外部环境的通力合作,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战略联盟,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双赢或多赢,扎实推进建设步伐。

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来说,需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和特色专业群,激励师生积极申报各类发明专利,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院系、专业和学生导师等多层次上实现校企深度“双元”合作。以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信息化为手段,依托各类联盟,在校际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证书互发等方面改革创新。

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需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嵌入式方式建立“厂中校”和“校中厂”,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各类技能大赛,真正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落到实处。

【分类评估】

不只用论文检测毕业生

以往对高校和教师的考核,更多看的是科研成果、发表多少论文。如今提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分类建设的目标,考核标准也必须适时调整。

“意见”提出,对学生的考核,要分类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及技能型人才的省级人才质量标准,改变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用一篇论文对学生进行毕业鉴定等传统的课程、实践环节考核和毕业鉴定方式。

对教师,设立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岗位,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把服务社会、技术攻关,解决企业难题作为业绩评价的主要依据;制定教师离岗进入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优惠政策和股权激励机制。

对高校,坚持“一校一策,一校一尺,一校一色”,探索高校个性化评估机制。用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评价高校整体实力和水平。

相关链接

关注“ 合肥 学院”现象

合肥学院另辟蹊径,早在2003年提出的办学定位中就瞄准了“地方性”和“应用型”,实践证明这是条行得通的路子。

在应用型高校的路子上,合肥学院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师,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合肥学院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路径显著区别于普通院校,强调理论与实用维度,有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真题真做,到一线就能干。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说到底还是课程设计。为此,合肥学院专门到各个行业企业去实地走访,了解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然后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化为岗位能力,把每一项能力转化成一个个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单元,这样就很好地把课堂教学跟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了。

十来年的探索,合肥学院走出了跟其他高校不一样的路子,获得了很多认可,已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53所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大学之一。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像科大讯飞这样单位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