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支撑巢湖碧水清波回

25.12.2018  18:41
      冬日的安徽巢湖岸边,游人如织,人们不约而同地赶来,为的是一睹千鸟齐飞的壮观景象。立冬过后,数不清的白天鹅、白鹭、灰鹤、东方白鹳、红嘴鸥等冬候鸟飞抵长江中下游地区,选择在巢湖岸边的几处湿地越冬,它们或在芦苇荡觅食,或在湖面掠水滑翔。这些舞动的精灵,给冬日的巢湖带来了灵气和活力。
      这得益于巢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持续推进。就在12月初,安徽省政府出台《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规划到2020年,湖区蓝藻控制有力,水体水质保持稳定,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绿廊基本形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气象部门自然不会缺席,气象科技的“加盟”始终是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有力的智力支撑。
      保护好一江清水,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被视为“长江之肾”的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工业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巢湖一度出现严重污染,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对于“生态立省”的安徽来说,治理好、保护好、利用好巢湖,关系到整个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
      自2013年以来,安徽省针对巢湖先后开展了二十多项生态修复工程。根据需求,合肥市气象部门发挥行业优势,将巢湖生态治理保障工程作为合肥市“十三五”气象规划“四大工程”之一,全力打造从湖到城、从水质到大气的全链式生态气象保障服务。
      如今,巢湖流域的水环境是由气象和水文部门共同打造的“天网”水质统一监测网络负责监控。2014年11月,作为全国最先进水上观测平台之一的巢湖水面综合观测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包括水温、电导率、盐度、酸碱度、浊度、叶绿素、蓝绿藻、溶解氧等气象及水质多要素的实时、在线、分层、连续监测。同时,气象部门在环巢湖沿岸建设了18个多要素气象站、3个航标气象站,巢湖沿岸的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等立体廓线探测装备目前正在建设当中,初步形成了巢湖多要素生态立体气象监测体系。
      2018年6月1日,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巢湖西部、东部和南部沿岸出现水华聚集趋势。合肥市气象局及时发布遥感监测信息,对蓝藻暴发趋势进行预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巢湖蓝藻防控一级(红色)预警,将巢湖划分为饮用水源地、河流入湖区和湖区3个蓝藻预警监控区域,利用巢湖水面综合气象监测平台及环巢湖自动气象站,实时获取湖面、主要入湖河流的气象数据,研究制定了巢湖蓝藻预警监控方案。经多方努力,巢湖水华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基于巢湖水面综合观测平台资料的研究,合肥气象部门建立了巢湖蓝藻水华过程的“监测-评估-预测”模式,开展蓝藻水华预报。通过提前5天的气象环境因子参量(气温、盐度和溶解氧含量),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巢湖蓝藻叶绿素的生长趋势,为蓝藻防治研究提供科技支撑。
      利用生态补水改善巢湖水质,是巢湖综合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合肥市环湖办相关负责人称,河湖生态补水是巢湖综合治理与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有助于扩大湖泊环境容量、增强湖区自净能力、减少水体氮磷积聚,对改善湖泊水质、抑制蓝藻暴发、修复湖泊生态有独特的作用。
      为确保巢湖水域在防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生态补水改善巢湖水质,合肥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基于中尺度区域模式的巢湖流域面平均雨量预报,将巢湖流域划分为39个子流域,建立时间分辨率为6小时、未来72小时的巢湖流域面雨量模式,实现对巢湖流域的面雨量进行监测预报。同时,利用气象和水文相关资料,将中长期预报、流域精细化面雨量预报等产品充分结合,统筹考虑各支流水位、巢湖长江水位差,分析巢湖不同支流面雨量对巢湖水位升降贡献度,进行巢湖流域强降水与内涝、渍涝的关系研究,建立巢湖流域洪涝灾害监测评估系统,为巢湖生态补水提供气象决策意见。
      如今,南淝河、派河、板桥河、十五里河……这些流入巢湖的中小河流,通过生态补水的方式,有力提高水体修复自净能力,也提升了合肥生态环境整体质量,内河流域整体水质得以改善的同时,河道周边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修复。(转自2018年12月25日中国气象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