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美好淮南的幸福注脚

08.04.2015  10:37

  淮南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今年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构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民生,美好淮南的幸福注脚

  随着一栋栋安置房的建成,沉陷区群众搬进了新居,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随着一项项惠民工程的实施,下岗工人端上了新饭碗,困难群众医疗有了保障……回眸淮南民生路,市民在为民生改善给城市带来的新变化而津津乐道。

  2015年,淮南市民生工程再“加码”,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标准7项,调整完善26项。将就业促进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3项拓展为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扶持工程、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棚户区改造、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等6个项目,着力解决好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一枝一叶”直接关系群众安危冷暖的现实问题。

  关心万家灯火 让百姓生活得更舒心

  【新闻故事】走进大通区九龙岗村卫生室,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整洁规范,村卫生室内分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和药房4个功能区,干净整洁。张素清老人告诉记者,“在村卫生室看病方便又便宜,小病小痛我都到这里来。”

  【幸福密码】 “怎样才能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让孩子们人人读好书”……民生跟着“民声”走,百姓急盼的“民声”,成了民生幸福工程的指向标。

  淮南市以改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全力建设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老百姓看病“大病不出区、小病在社区”,医疗费用大幅降低。实行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解决了城镇和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改善民生需要统筹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努力保障就业、提高群众收入,做好“加法”;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群众在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做好“减法”。通过“一加一减”,使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亦是民生所盼。为让百姓圆上安居梦,淮南市按照“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思路,几年来累计投入搬迁资金77亿元,建成安置点58个,搬迁居民4.67万户、14.1万人。

  关注生存环境 让百姓生活得更健康

  【新闻故事】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楼房、凉亭小道、文化长廊、绿树草地、广场明灯、健身器材……走进凤台县刘集乡高潮社区,一幅“家家卫生、户户清洁、处处和谐”的美好乡村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

  【幸福密码】近年来,淮南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城乡一体推进“三线三边”治理,建立了“领导领衔、建账消账、挂图作战、挂牌明责、群众参与”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集中开展8大整治行动。全市非煤矿山全部停采关闭,高速路口非法广告标牌基本取缔,河道沿线非法码头和堆场基本清除,公路沿线违建和堆物持续拆除,景区周边卫生环境不断优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绿色播撒淮南。2014年,《淮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评审。

  聚焦社会管理 让百姓生活得更安心

  【新闻故事】 3月15日,是“学雷锋活动日”。当天,凤台县城关镇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开展了“整治小街小巷——扮靓城关”文明城创建活动。活动中,一群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手拿滚筒和排刷对小街小巷损坏的墙面进行重新粉刷,向居民发放创建文明县城宣传倡议书。

  【幸福密码】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缩影。淮南市探索完善了社区管理网格化全新模式,带动社区工作向“主动、精细、闭环、常态”方向全面转型,遍布全市的“网格”已经成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新单元”,“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实现了“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的目标。坚持群防群治、共建共享,以田家庵区试点工作为支点,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145支2000余人,全市群防群治正由点到面展开;强化源头治理,成立了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凤台县、八公山区探索出了“两代表一委员”、“老娘舅”等调解模式,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启动了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到2016年将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实用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机制。

  致力民生改善,推动社会建设。“民生淮南”留下了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脚印,酝酿成了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的幸福源泉。(淮南报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