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民生工程经验案例选编》收录灵璧县朱集乡文化站经验做法
为科学有效地运用、宣传、推广好各项民生工程取得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民生工程的惠民效益,安徽省民生办经过认真梳理、筛选和编辑,面向全省印发了《民生工程经验案例选编》,书中收录了“灵璧县朱集乡文化站群众参与热情高”一文,详细介绍了朱集乡文化站在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丰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过程中的经验做法,现转发全文如下:
【案例选编】灵璧县朱集乡文化站群众参与热情高
一、基本情况
2011年灵璧县朱集乡文化站纳入民生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增建了350㎡的文化综合楼。2012年出于乡镇规划需要,该站又自筹资金新建了一栋1500㎡的综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2620㎡。室内配备远程电教、党员培训、农技培训、老年学校、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展览厅、文体活动室、少儿活动室等,大大满足了农民群众文化休闲的需求。
二、做法与成效
一是组建民间团体,充实文化队伍。 朱集乡文化站只有2名工作人员,无法满足全镇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解决人员之困,该站先后组织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民间艺术协会、书画协会等多个民间团体。还以协会为主体成立党支部,既加强了对协会的组织领导,又培育了一批民间能手,充实了文化队伍。其中,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依托农技培训和就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2400余人(次),现已发展会员67名,通过邀请市县农业科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出农村科技“小能人”400余人,他们中有人成为种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有的成为镇村干部,服务一方百姓。其中孙增强、王峰2人经过培训由普通农户发展成科技能手,并成立特色种植、养殖合作社,迅速成长为全镇知名的科技大户,文化站又反聘他们为培训老师,为村民传经送宝,带动更多群众发展致富。文化站让协会成员、民间能手及人民群众成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有效化解了因人员少、负担重而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的窘境。
二是实现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在做好做实免费开放工作的同时,该站积极整合资源,优化载体,围绕乡政府中心工作,融合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多项民生工程,适时承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线三边”治理、秸秆禁烧、美好乡村建设等政策宣传及传统节庆演出活动。同时,还根据群众需求,为各类协会、民间团体和镇村群众免费提供培训、活动场地,实现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提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能力,增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是兑现承诺,激活内生动力。 为切实做好免费开放工作,激活文化惠民动力,该文化站向农民群众作出了三项承诺。1.扶贫承诺。定期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家政服务、就业服务培训班,帮助农村群众、农民工群体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阵地活动承诺。坚持文化站所有场馆、设备面向公众“零门槛”免费开放,及时补充乐器、体育器材,定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3.服务进村承诺。公开服务电话和“菜单”,让群众自主“点单”。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咨询,科技图书、资料查询,电影放映,文艺演出等活动,还指导、帮助行政村自行开展文化活动。此外,该站还推行服务评价机制,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群众意见,提升服务效能。
四是多渠道落实资金。 1.走向市场。该站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走进市场要资金,面向社会要效益。筹备一项大型文体活动时,该站就四处找冠名、拉赞助。该站自1997年以来,每年在春节前后都会举办一次大规模的篮球比赛,从一开始只有周边乡镇9个队伍参赛、仅仅1天的赛程,发展到现在已有来自宿州、蚌埠、徐州、宿迁等多个地区20多支队伍、将近一周的赛程,吸引周边群众达数万人,成为该站的知名品牌。现在,每到春节前后,该站都会收到多家企业寻求赞助合作的橄榄枝。文化活动与市场联姻,通过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让企业看到了商机、赚到了名誉,达到双方互利共赢。2.扶持实体。整合民间艺术协会的资源优势,成立民间剧团,在免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承接一些广告宣传、商业演出等“私活”,让剧团成员得到了一定报酬,提升了工作积极性,保障协会和文化站高效运转。同时,该站还扶持一家民办幼儿园,一方面利用文化站的资源优势,定期组织文化辅导员举办各类免费培训班和培训成果展,培养孩子们的文艺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依托幼儿园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对文化辅导员、志愿者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指导培训,不断提升农村文化才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的服务全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