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从村级建设入手 构建农民文化乐园
自2014年9月被确定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省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创新思路,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
做法及成效:2013年初,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广泛调研、征求农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安徽提出从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入手,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推进村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得到市县积极响应。2013年8月、2014年4月,先后在六安市金寨县召开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交流会、推进会。
出台《关于加强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领导联系分工、专家指导、工作月报等相关制度。编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操作手册》,对设施建设、展陈设置、活动开展、每月工作等提出指导性标准、规范化流程。加强经费保障,以县为单位,整合扶贫开发、乡村建设、文化体育、科技教育等有关资金,集中投入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贴从每村每年1万元提高到1.2万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解决建设和运转经费。
截至目前,全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总数达898个(包括2016年部分在建项目),覆盖乡镇、村、社区等基层地区。2015年下半年,在全省村级地区组织开展服务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528份,收回调查问卷3335份。调查结果显示,78.9%的群众喜欢综合文体广场,94%的群众对服务表示满意。
创新和经验:立足问题和需求导向,把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定位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从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出发,形成“一场(综合文体广场)两堂(讲堂、礼堂)三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墙(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展示墙)”的建设要求,打造标准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坚持资源整合,按照基本型、扩展型、复合型三种类型,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爱国主义教育等工作有机融合,丰富服务内容,提高设施利用率。着眼于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活动与设施相衔接、室外与室内相结合,重点抓好演出、图书、活动和培训等服务内容,明确服务数量和质量,确保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明确村两委有1人分管,每个乐园至少配备1名管理人员,建好宣讲员队伍、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志愿者队伍以及业余文艺团队。举办专题培训班,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专家点评:安徽省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积极统筹有关资源、资金,建立公共服务项目,完善设施建设,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巩固了基层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