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份阜阳市外贸高位运行
今年1-5月份,我市进出口额为5.2 亿美元,同比增长40.3%,进出口总额位居全省第八,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出口4.46亿美元,全省第六,增长41%,增速全省第二;进口0.73亿美元,全省第九,增长39%,全省第四。
一、我市外贸运行特点
1.县域外贸增长强劲。1-5月份,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颍州区、界首市进出口总额均突破6000万美元,分别增长69.3%、35.6%、58.9%、18.4%和87.3%,其中太和县、阜南县分别突破1.5和0.8亿美元, 是我市外贸大县;颍东区、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均增长30%以上。
2.外贸基地拉动明显。今年1-5份,太和县人发基地单类发制品实现进出口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带动全县进出口额实现新突破;阜南县柳编基地,1-5份,实现进出口额6297万美元,同比增长32%。
3.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我市出口主要是人发饰品、纺织服装、柳木工艺制品、化工原料、家居日用品、农副食品、电子电器等产品,大多是刚需产品, 1-5月份,我市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普遍增长,对亚、非、拉、欧、大洋和北美洲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0% 、85%、 46%、22%、159%和36%,对美、印、扎伊尔出口产品总量均超过2千万美元,分别增长38%、52%、70%,其中对美突破1.1亿美元。进出口1000-2000万美元,增长较快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阿联酋、泰国、尼日利亚、香港、德国、英国、墨西哥,增幅分别为248%、36%、245%、178%、45%、52%、33%。
4.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提升。1-5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4.9亿美元,同比增长45.6%,其中出口4.2亿美元,同比增长45.7%,进口0.66亿美元,同比增长44.9%,占我市进出口总额94%。
5.进口和加工贸易增长。去年,我市进口和加工贸易持续下降,今年以来,进口和加工贸易连续5个月同比增长,1-5月份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228万美元和9918万美元,分别增长39%和19%。
6.纺织服装进出口增长明显。1-5月份,我市32家纺织服装企业发生进出口实绩,实现纺织服装及制品进出口9230万美元,同比增长24.4%。
7.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端倪显现。1-5月份,全市机电生产企业产生进出口实绩2285万美元,同比增长85%。阜南县特立电子有限公司、安徽美琳电子有限公司、阜阳欣奕华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新能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 安徽省太平洋特种网页有限公司安徽朗世光电有限公司、 安徽省富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机电生产企业在我市落地、发生进出口实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时序进度差距大,完成年度目标压力较大。2015年,我市外贸进出口目标增长11%,总量为18亿美元,按时序进度,每月应完成1.5亿美元,1-5月份,完成外贸进出口5.2亿美元,虽同比增长40%以上,由于去年同期基数低,相差时序进度2.3亿美元左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难度加大。
2.外贸顺差、县域差距拉大,发展较不平衡。1-5月份,我市贸易顺差额为3.73亿美元,多数县域发展较好,但仍有3个县域总量少,不足2千万美元,还有2个县域增幅同比下降。
3.有实绩的企业少、规模小、进出口总量全省占比低。1-5月份,我市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264家,发生实绩企业仅占已备案企业不足27%,已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中,规模较小,1-5月份,300万美元以上的小企业只有46家,占发生实绩企业17.4%,其中,超3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1家;超1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9家;300万美元以下的微型企业有218家,占发生实绩企业82.5%,其中,低于100万美元有159家,占实绩企业60%。4500(含)以上外贸企业1-5月还没有,我市进出口总量和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在全省占比不足3%和5%。
4.技术含量低,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降。我市外贸主要产品是人发饰品、纺织服装、柳编工艺、化工香料、医药中间体、调味品、钓具等,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自主品牌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随着我市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逐步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一些中小微外贸企业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下降,利润空间降低。
三、下一步走势预测及重点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外贸在全国、全省外贸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进出口出现较快增长,主要因去年上半年基数低,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和我市去年下半年贸易型进出口量的增加,拉高了我市进出口贸易基数,下半年我市外贸进出口预计也会随之下降,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培育壮大进出口企业主体。推动“五个一批”,即孵化一批外向型企业,推动一批内贸生产企业外向发展,促进一批外向型代加工企业实现自营进出口,发展一批高新机电产品实现自营进出口,打造一批商贸流通企业实现自营进口。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通过强化孵化、政策叠加等措施,推动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加快界首渔具产业集群产业链配套和调味品项目扩建。
三是打造进出口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开发园区和产业功能区的载体功能,鼓励园区吸引外向型产业和企业入园,及时形成新的进出口增长点,促进已形成的外向型板块经济做大做强。坚持一县一品,形成特色,壮大规模,重点推动太和、颍上、颍泉、颍州工业园区和市开发区纺织服饰鞋类企业实现自营进出口,提升颍上、阜南、临泉、颍东工业园区电子机电产品进出口产能,促进纺织服装机械和矿业设备进口。
四是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广交会、华交会、网交会、国家、省市推荐的国内外综合、专业性国际展会等平台,围绕扩市场、添客户、增订单、提效益为目标,引导企业参展;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国际贸易;培育内外贸融合市场,加大高新技术设备、节能环保产品、果蔬酒类食品、生活日用品等进口,提高加工贸易份额,降低贸易顺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用好外贸促进政策。认真落实好各级和各部门保持外贸稳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强化政策措施宣讲、外贸综合业务、专业人才培训,制定我市区域外贸促进办法,在政策叠加和扶持对接上下功夫,把我市区域外贸促进政策制定好、调整好,落实到位;把有限的促进资金使用好,发挥 “催化剂”作用。
六是强化目标责任落实。按照国家、省稳增长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对全市外贸年度增长目标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市、县、区要层层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开展调研、督查和情况分析,特别要对总量较少、增长潜力小的县市区加强调研、分析,压担子、明责任、定时限,加强督查和调度密度,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基础。
七是加大包保服务力度。有关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外贸企业开展调研、督导,市、县涉外部门要定期召开联席调度会议,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促进“车间经济”向“自营进出口”转变。市重点抓好进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上企业的包保服务工作;县区抓好辖区内所有外贸企业的包保服务工作,做好未备案企业的备案登记,促进外贸已备案小微企业做大,大中外贸企业做强,未备案企业实现零突破。
八是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从法制、人文、生活和安全环境等方面入手,优化外贸企业备案、通关、退税、检验检疫、结售汇服务,加快审批权下放,加大铁海联运、航运码头、空港口岸建设,提升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外贸发展环境,营造“重贸、扶贸、服贸、亲贸、富贸”的良好氛围。九是加强各项基础工作。加强企业市场拓展、项目融资、通关退税、备案审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增强部门合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坚持进出口协调并举发展,将扩大进口和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实现“以进养出,以进带出”,壮大进口规模。
关闭 电子商务管理 全国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分析系统 电子商务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