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的无名英雄——记云南景东南岸村“特岗教师”杨志忠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大学毕业那年,他便已经做了决定——放弃城里优渥的生活,奔赴大山深处,为渴望出路的孩子们传道受业,把青春献给教育。“我想让大山里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他们需要帮助。”他略带腼腆地笑着,语气很坚定,他就是杨忠志,景东县龙街乡南岸村南岸小学的“特岗教师”。
2016年7月20日,安徽师范大学赴云南景东爱心支教团队对杨忠志老师进行了采访,这位年纪与志愿者么差不多的年轻教师有些害羞,这里的孩子们都叫他杨老师。
大山深处的第一位“特岗教师”
“不舒服的地方总是有的,习惯了就好。”当谈到自己初进学校的情景时,这位朴实的杨老师平静地笑了笑,“我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
云南省景东县哀牢山,一个一下雨就会发生滑坡的地方,道路崎岖,交通闭塞,多年来数不清的年轻人从这里走出去,却没有一人再走回来。至于游客和劳工,则更是几乎没有,甚至连前来服务的志愿者都少之又少。
杨忠志是大理大学的2014届毕业生,2015年,他通过了云南省特岗教师的招聘考试,被分到了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景东县南岸小学。身边的人们都劝他放弃这个“玉门关”的岗位另寻他路,杨忠志却没有逃避,他说年轻人无论在哪都能发光发热,从最艰苦的基层做起反而能够锻炼自己的意志。正是带着这样一份执着与热情,杨忠志踏上了征程。
经过一百多公里的长途跋涉,风尘仆仆的杨忠志来到了景东汽车站,却被告知县城里没有直达南岸小学的班车。“是校长亲自骑车载我上的山。”他回忆时说。前不久,山路刚被滑坡的泥石破坏,路走得极为艰难,“这儿的孩子们上下学走的也是这样的路。”
一路颠簸着来到学校之后,校长告诉杨忠志,他是这里的第一位“特岗教师”,也是第一位从外地来的老师。“这里太苦,外地人都不愿来。”
“我来到这里之后,得到了校长和各位老师们的很多帮助和指教,他们人都很好,很热情。”杨忠志微笑着说道,正是校长和老师们的这股珍贵的热情使他更加坚定了来时的决心,“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当时的南岸小学只有11位老师,教学资源也极为有限,杨忠志不得不身兼多职。“我不仅是六个年级共同的体育老师,还要教四年级孩子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余,他还兼做学校食堂的工作、负责学生们的校园安全、帮助校舍内的水电维修等,杨还会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协助学校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
孩子心中最棒的“足球教练”
当杨忠志第一次把一个崭新的足球带进学校时,所有的孩子都围过来问他那是什么,常年住在大山深处的他们甚至连足球都没见过,“当时我就感到一阵心酸。”杨忠志说。
南岸小学有两栋教学楼,每栋楼都只有两层高,便是这样矮小简陋的校舍,却要容纳从学龄前到六年级的近两百名学生。学校里没有正规的操场,孩子们课间能够活动的地方就只有教学楼前的一片不到十平米的空地,想上一节专门的体育课更是难上加难。体育专业出身的杨忠志很清楚没有体育课对孩子们成长的不利,他和校长商量,并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建设操场的请求。时值教育部出台“足球进校园”的政策,建设操场的申请很快得到审批。于是,南岸小学建校数十年来终于有了标准的球场,这是杨忠志和各位老师们共同争取的结果。
“杨老师,你教我们踢足球吧!”操场落成后的一天下午,几个六年级的学生高兴地对杨忠志说,其中一个孩子怀里抱着崭新的足球。“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他立志要把体育带进大山,让这里的孩子们也能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体育竞技的乐趣,“体育面前应当是人人平等的。”杨忠志说。他为一到六年级都安排了每星期一节的体育课,教孩子们踢足球、打篮球,还经常组织各个年级之间的球类比赛,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体育。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无名英雄
“我决定留在这儿,这里不光有美丽的梯田,还有孩子们的笑脸。”杨志忠笑着说,“我觉得他们需要我。”
南岸小学是哀牢山区方圆几十公里以内唯一的一所小学,原先的在职教师只有9位,平均年龄却都在42岁以上,“教师都调到县城里去了,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也只能勉强维持这里的教学工作。”杨忠志说。这里没有青年教师,缺乏新鲜血液,外地的毕业生不愿进山,走出大山的毕业生也不愿再回来。
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杨忠志正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健壮小伙,他完全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他却并没有贪图享乐,毅然选择了一条最最艰苦的道路——为伟大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他就像一棵咬定青山的翠竹,将青翠的希望带进大山,教书育人,为孩子们撑起了自由欢乐的天空。
这里的孩子缺少对外面世界的了解,甚至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将终生呆在大山里,经济的落后导致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又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落后,这个恶性循环是无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课题。然而纸面上的推算和研究固然不可缺少,但像杨志忠这样亲自深入一线,用实际行动一点点地改变现状的无名英雄却更加难能可贵。
“我舍不得离开,我想一直留在这里。”杨忠志的脸上浮起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