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安徽经济增长动力新变化辨识

13.08.2014  19:59

      当前,安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增长动力面临转换,原有增长动力面临多重挑战不断弱化,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要实现稳增长,就必须认清和依托新动力。

  1、从需求动力看,投资增长持续下降,消费支撑力不足。投资一直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近年来投资的支撑作用趋于弱化。2004-201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9%,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5.9%。2004-2013年投资总量相当于GDP的比重平均为74.2%。近年来,投资增速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33.6%降至2013年的21.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8%,与全国相比,我省投资增速从2010年高于全国9.8个百分点降至仅高0.7个百分点。其中,占全部投资一半以上的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下降最为明显,今年上半年比2010年同期分别回落23.9和26.9个百分点。从消费动力看,2004-2012年消费年均增长14.4%,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4.7%。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1%,比2010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受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消费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消费增长速度难以快速提升,短期内还难以替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从产业发展看,传统产业拉动作用减弱,服务业比重上升引发结构性减速。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近年来,我省服务业发展逐步加速,占GDP比重也已触底回升,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占比达到34.8%,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5%。但我省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2013年三产劳动生产率仅为二产的42%。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省经济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化加速推进,大量劳动力和要素资源从一产、三产向二产集聚,推动我省经济实现了“结构性增速”。今后,随着劳动力和要素资源向三产转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性减速”。同时,目前我省服务业大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传统服务业和房地产占比过大,服务业短期内还难以取代工业的支撑地位。 2013年我省房地产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2.2%,而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更是高达38%。从工业来看,今年以来传统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产能过剩、产量下降、销售回落、利润下滑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前5个月,家电、金属制品、建材、汽车、煤炭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回落6.7、14.5、7.6、5.7、14.4个百分点;化工、钢铁、有色三个行业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3.1%、42.4%和73.7%;六大高耗能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比2010年下降10.9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煤炭、钢铁对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下降10.7、8.1个和1.0个百分点,均跌出工业贡献率前10大行业,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于弱化。同时,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能过剩风险也在加大,一些企业面临亏损破产,短期内仍难以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3、从区域格局看,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调整,皖北转型压力不断增大。在我省区域格局中,皖江城市带作用明显。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带动下,我省在全国经济普遍放缓背景下走出了上得快、下得慢的安徽速度。2010-2012年皖江城市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2.9%、66%、68%。但近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持续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省外资金增速持续低于全省,经济增长出现后续动力不足迹象。2013年皖江城市带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为63%。今年1-5月,皖江城市带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省外资金增速同比增长17.6%和14.8%,低于全省0.5个和9.9个百分点。当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由“”向“”转变的瓶颈期,短期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弱化。皖北地区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终结,工业增长面临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回落的压力不断增大。今年一季度,皖北地区经济增速低于全省1个百分点,前5个月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低于全省2.8、4.7和3.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链条短、加工度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空间有限,仍然会在较长时间内制约皖北地区的发展。

  4、从企业主体看,传统产业大企业面临多重挑战,中小企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省大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资源型产业领域。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传统优势大企业与国家产业政策契合度高,对全省经济的高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0-2013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对工业增加值的平均贡献率为48.7%。随着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传统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凸显。前5个月,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8.3%,低于全部工业4.3个百分点。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机遇。今年以来,国家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前5个月,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和15.2%,占比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8个和1.7个百分点。但也应看到,中小企业除了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外,还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竞争不公平等问题,发展也存在许多困难,短期内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

  5、从要素保障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数量红利弱化。在我省上一轮经济增长中,充裕且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资源以及较大的环境容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传统劳动力、资金、资源和环境等低成本优势已经减弱,要素资源与环境条件日趋紧缩。从要素成本看,2013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为1260元,是2010年的2倍左右。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银行综合资金成本在10%以上,小贷公司等其它渠道成本更高。 2013年全省土地均价达到40万元/亩,同比增长72.2%。从资源环境看,前5个月,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4%,但用电量却占全部工业用电量的64.4%。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3%,电力、煤炭等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胡功杰 窦 瑾 李 源)

(安徽日报8月4日“新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