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如何“端上桌” 价格高销路窄不受青睐

18.12.2015  06:01

  无公害蔬菜有着广泛的知晓率,实际消费量却很小,一般超市、菜场难觅其踪影。

   无公害蔬菜咋认定?

  ——谁种谁申报,由农业部门组织审定,全省已有482个

  时近年尾,对宿州市埇桥区天宇果蔬合作社来说,正是花菜和莴笋集中上市的时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因为前不久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该合作社的蔬菜在上海、苏州等地变得畅销,身价也高了。

  “前些天刚卖了3车莴笋,全部销到上海江桥农贸市场。”12月16日,正忙着育辣椒苗的合作社负责人朱文浩告诉记者,有了“无公害”标签,一斤莴笋多卖2毛钱。现在合作社200多亩蔬菜全部按“无公害”标准种植。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并允许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的食用农产品。 ”省农委环境保护总站副站长汤天明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等各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可以放心食用。

  8月15日,我省新认定了今年第二批4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由此全省总量达到846个,获得有效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702个,其中无公害蔬菜482个,面积5.6万公顷。

  “无公害”蔬菜是如何认定的? “谁种谁申报,由农业部门组织审定。 ”汤天明说,种植单位向当地农业部门申请,由专业机构对土壤、水分等环境指标检测,并抽检蔬菜样品,最终由省农委组织专家审定。 “除检测外并不收取费用,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公益性,有着非常高的信誉。 ”汤天明说。

  不过,与人们想像的不同,无公害农产品并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能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 “理论上来说,只要是上市销售的蔬菜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汤天明说。比如很多人认为无公害蔬菜不打农药,其实这是误解。按规定无公害蔬菜种植可以使用农药,只是要按规定选择品种和用量,上市前要经过间隔期,确保农残降到安全标准。

  既然如此,“无公害”认证意义体现在哪里?汤天明介绍,这一方面可以打开更好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相对蔬菜的快速抽检,无公害认定更严格、指标更全面,安全性也就更高。 “认定后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稳定了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

  无公害蔬菜为啥不受青睐?

  ——价格高,销路窄,种植单位申报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着诸多好处,无公害蔬菜却“雷声大、雨点小”。 “概念人尽皆知,市场份额却非常小。 ”汤天明说。

  据了解,目前我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年产量约210万吨,其中蔬菜约90万吨,这在我省农产品总量中占比极小。今年前三季度,芹菜等10种蔬菜农残快检合格率99%,蔬菜出口额4.1亿元,增长超过14%,表明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为何不多认证一些无公害蔬菜?

  汤天明解释,无公害蔬菜申报完全采取自愿原则,而绝大部分批发市场、超市也不将“无公害”作为强制性要求,加之检测需要不菲费用,因此,除了大型合作社、企业采购基地外,一般农民合作社、种植企业缺乏申请意愿。

  采访中,一些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蔬菜只要满足农残标准就可以销售,抽检费用低,虽然售价低,但生产成本也低,销路却很广。而评上无公害蔬菜,价格提高后市场很小,甚至要重新找销路,风险太大。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12月16日一早,记者先后逛了合肥市政务区几家超市,只在南二环上某精品超市看到,有上海一家企业的“无公害蔬菜”在销售。一番打量后记者有些吃惊:胡萝卜16元一斤、辣椒50元一斤、洋葱19元一斤、小青菜25元一斤,都是普通蔬菜价格的数倍。一位服务员告诉记者,这些菜进货量都不大,“卖得不好,天天吃谁家受得了”。

  无公害蔬菜价格高,首先高在生产成本上。 “从申报到土壤、水分和蔬菜抽检,加起来一共花了13000多元。 ”朱文浩告诉记者,而且标志使用年限只有3年,重新申报还得花检测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高,加上要单独包装、统一配送,更是增加了成本。朱文浩介绍,光是使用农家肥改良土壤,每亩生产成本就增加了近500元。

  流通领域的加价更使得零售价向上“翻筋斗”。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党组书记王恩科告诉记者,种植户将蔬菜卖到批发市场,各个菜商采购后贴牌加价,进入超市再次加价,甚至不少菜商把“无公害”作为暴利噱头,宁可少卖也要高价,价格自然难以亲民。

  “虽然说人们对食品安全很重视,但家常蔬菜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斤,对我省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还是过于昂贵。 ”汤天明分析,现在一般蔬菜在产地、批发市场和超市都有抽检,安全性也有保障,“无公害”蔬菜就显得有些尴尬,难以与之竞争。此外,很多未经认证的蔬菜也会被冠以“无公害”名头,混淆视听,无公害蔬菜自然难以普及。

  如何让更多人吃上无公害蔬菜?

  ——发展大型种植基地,加强产销对接,让价格更亲民

  “消费者购买时,可以查看包装上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通过标志上的16位防伪数码判定真伪。 ”汤天明介绍,这个标识里还带有生产的信息,能了解认证产品的生产厂家、产品名称、品牌等相关信息,等于给蔬菜配上“身份证”,让市民一看就知道它“家”在哪儿。

  按规划,到2020年,全省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将要达到1500个,农产品总量达到2700个,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整建制地推动无公害生产。 “把无公害蔬菜端上普通消费者餐桌,需要降低售价,这就要求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 ”王恩科强调。

  在和县,经认证的无公害蔬菜面积已达3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70%以上。 “既要严抓生产和市场管理,也要加强扶持调动菜农积极性。 ”王恩科表示,要设法减少检测费用,降低评审门槛和成本。从生产来说,关键是要壮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无公害蔬菜有严格的标准体系,需要企业化的生产为依托,而目前我省大部分蔬菜生产者规模都比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无法充分利用“无公害”的品牌价值。 “要更多围绕大城市,围绕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大型种植基地,以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王恩科表示。

  政府要牵头为无公害蔬菜上市“开绿灯”。专家建议通过减免无公害蔬菜进超市费用,降低流通成本。特别是组织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终端销售场所直接对接,进超市、社区等,减少中间环节,让价格贴近百姓消费。

  汤天明认为,企业、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还不足,需要大力宣传。当前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对无公害蔬菜的消费会迎来快速增长。生产企业要有长远眼光,早日申报并打造自己的品牌,占得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