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06.03.2017  09:04

德国各地孔子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遵循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共有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特点,走出了一条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传播之路。近期,欧洲时报记者专访了我校施特拉尔松德孔院中方院长孙建安,结合经济文化谈立足之本及发展之路。

早在2015年10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任内第八次访华时到访安徽,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订了一份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在德国将建立第17 家孔子学院。半年后的2016年3月,这家位于德国北部沿海城市施特拉尔松德的孔子学院正式完成法律方面的注册程序,孔院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悄然开展。而直到去年8 月30 日正式挂牌时,这家孔院才得以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因为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出席了挂牌仪式,这在西方领导人中尚属首次。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表示,作为共建方,合肥学院将尽全力支持孔子学院发展,不仅把它作为语言教学机构,还要打造成双方人文交流的平台,努力成为中德两国交流的强有力推手。

   

   

孙建安说,一来是因为这里是默克尔的选区与“政治故乡”,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文交流已经在中德两国领导人心中被放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访谈中,孙建安院长向记者介绍了孔院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他对开展孔院活动的看法。施特拉尔松德对许多外国人来说恐怕还很陌生,从地理上讲,这座城市也远离德国各大中心。如果提及吕根岛,或许了解的人还更多一些。施特拉尔松德就位于吕根岛对岸,相当于旅游胜地吕根岛的陆上门户。

该地区是德国北部重要的旅游、度假、疗养胜地。而施特拉尔松德孔院在成立之初被称为全德第一家以中医为特色的孔院,就基于这个社会经济背景。

孙建安表示,传播中医文化是施特拉尔松德孔院的一大要务。面向该地区的医院、诊所等医疗护理机构和他们的医护人员,与他们合作,联合开设按摩、推拿、针灸和中医药等培训班。2016 年,孔院已经开设了推拿班。据孙院长透露,这两天,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将来到施特拉尔松德,来到孔院开讲。

主要想把中医文化传播和人们的健康发展结合到一起。”孙院长说,除了开设专业培训班,还要把中医放在作为中国文化特色的角度,去传播中医文化。孙院长还介绍了中国书法文化,他表示,孔院请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来讲课,改变德国人单从艺术角度考虑书法的惯性思维,认识到练书法与人的内在修为、养生的关系。

除了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施特拉尔松德孔院的另一个业务重点,放在了促进中德中小型企业交流这个领域。

孙建安院长说:“孔院发展,应该多为当地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服务与贡献。德国中小型企业比较多,而中国中小型企业经历改革三十年后,也涌现出了不少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模范。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德中小型企业交流平台。去年举行了第一次交流活动,参加的主要有北德地区当地企业,有新勃兰登堡工商会,而来自中国的主要是固态垃圾处理类的环保型企业。

施特拉尔松德及其所属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工业基础上讲,在德国都不算突出。为何孔院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孙院长说,经济、政治或者是企业交流,都最终离不开文化交流,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孔院应该利用自身平台,在坚持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宗旨的同时,开拓道路。

这种选择也跟施特拉尔松德孔院的背景不无关系。这家孔院的两所合办单位,分别是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技大学和中国合肥学院。孙院长说:“德国科技应用大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工程师。德国的工程师三分之二来自科技应用大学(Fachhoschule), 这类大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这类学校的教授必须具备在工业界工作3到5年的经验。而合肥学院作为中德合作的产物,也是最早按照德国科技应用大学的标准设立、经营的试验田。”中国合肥学院成立于2002 年,属于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的文化交流合作共建项目。

有了这个基础,施特拉尔松德孔院致力于促进两国中小企业交流就不足为奇了。孔院自身发展过程中,思索如何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思索如何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帮助。孙院长介绍,中国中西部的一批高等院校计划转型成为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应用型大学,这是中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尝试与改革。合肥学院以及孔院还有德方的合作单位,去年为此为了高校体制改革研究,承担了一部分转制高校的教师培养工作。

基于两所高校以及施特拉尔松德孔院的合作基础,目前已有三十多名中国学生来到施特拉尔松德科技应用大学学习,主要分布在机械和电子专业。而德国学生到中国的交流也一直在进行,施大的大学生中有一个优秀的工作团队,其在赛车领域的研究多次在国际上获奖。他们也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到过合肥,与中国的学生进行交流。

访谈中,孙院长反复提及的,是孔院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是孔院对当地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说,“这是孔院的立身之本。

(宣传部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