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新春走基层:搬下来 住得好 能脱贫

01.02.2017  12:43

  春节期间,岳西县冶溪镇桃阳村村民们纷纷在门前挂起了红灯笼,贴上了鲜红的对联,一派祥和的节日气息。今年,桃阳村易地搬迁的7户贫困户首次搬离世代居住的山区,在小洋楼里欢度春节。

  桃阳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221户721人,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去年底还剩下贫困户14户32人。“居住山上、交通不便是不少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村里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的重要工程来抓。”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程子光说,为了让贫困户搬下来、住得好,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调研论证后,选择省道211和县道092的交汇处作为搬迁点。

  记者在搬迁点看到,一排红色的两层楼房跟周边的房屋相比显得格外耀眼,房前尚未来得及清理的沙子等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派忙碌的工地。“嘭嘭嘭,砰砰砰……”楼房旁的一个篮球场已经建好,几名少年正在练习投篮。村干部王华林指着房前的开阔地说:“部分基础设施春节后继续建设,这里以后将成为村级休闲广场。

  在贫困户黄鹏飞家,客厅墙壁上新买的电视机正在播放节目,一家人围着两个山区使用的小火炉看电视。黄鹏飞说:“前几天一家人还住在半山腰的三间土坯房里,这一转眼就住进了楼房,心里甭提多高兴啊。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黄鹏飞家6口人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总共有150平方米。他告诉记者,政府补助了12万元,搬迁前水、电网都安装好了,自己只贴了少量的装修费用。“没有政府的好政策,贫困户住进楼房几乎是不可能的。

  去年脱贫的方赞新,同黄鹏飞一起搬进了新房。方家楼上楼下的每个房间都贴了地板砖,窗户都装了崭新的窗帘,客厅里还吊着一盏洋气的灯具。 “听到政府要帮我们贫困户建新家,这灯是我在浙江打工时特意带回来的,就是为了庆祝乔迁新居用的。 ”方赞新笑着说。

  桃阳村易地搬迁属于“插花”安置型。该村针对贫困户住房难、发展慢的实际,在不违背现行土地使用政策的前提下,选择最好的路段建设新址,建好搬迁后将搬迁户的老房拆掉,退为耕地。对此,程子光说:“这种搬迁的做法就是为了达到‘稳得住、能脱贫、要致富’的目的。

  易地搬迁虽然让贫困户远离“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恶劣环境,但实现“稳得住、能脱贫”的“小目标”还得依靠产业的发展。在搬迁点3里路外的冶溪镇稻田综合种养项目示范基地,“稻鳖共生”的扶贫模式打响了该村脱贫的“头炮”。王华林介绍,稻田养鳖(虾)项目是由中石化帮扶的产业扶贫项目,2016年初在村里落地生根。项目为“农户+理事会+村委会”的发展模式,村委会带头从农户手里流转田地,农户可以持资入股,直接分享红利。该稻田综合种养项目示范基地采用“一地两用、一水两养、鱼鳖双赢”的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稻香、鳖肥、人乐”。

  据介绍,基地拥有350亩水田,每亩地年流转费500元。其中,流转村里24户贫困户水田,户均2.4亩,贫困户年均收益1200元左右。对符合用工要求的,优先聘用贫困户,去年共有63个贫困人口在项目劳动,合计领取劳务费5万元。 王华双是基地的受益者之一,去年他领到了“脱贫光荣证”。 “今年过一个‘肥年’,去年家里的收入项目很丰富,除了基地的分红外,屋顶的光伏收入近3000元,还有养黑毛猪赚的1万多元。 ”王华双高兴地说。

【专题】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政策解读

【专题】温暖中国 安徽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