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中兴”如何延续?
随着我国逐步迈入汽车社会,广播业通过自身改革,突出实时互动优势,相比较当初被家庭电视挤压的困境,传统广播一度出现“中兴之象”。《2015传媒蓝皮书》显示,2014年中国广播产业基本维持平稳运行,前11个月,全国广播广告收入达到124.95亿元,是所有传统媒体中唯一连续每月同比正增长的媒体。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面临的挑战不可避免,而且在近两年已开始显现。
“微广播”应运而生
一项调查表明,连续收听广播节目达1.5小时的人正在逐年减少。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众信息的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人类社会出现了碎片化的信息消费趋势。正如《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所指出的:“微传播正急剧改变着中国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动社会结构变革和文化发展。”
由于受众信息的消费方式已发生了改变,在此影响下信息的生产方式也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广播节目只有随之变化,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获取与分享新的需求。传统广播那种诸如长篇通讯、录音专题等大时段、大板块的节目形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用户的收听习惯,对节目内容进行碎片化改造就成为传统广播转型和突围必然的选项,这样,“微广播”便应运而生。
“微广播”是指微型广播作品,即是以采访录音为主体、音乐音响为烘托,以单个作品体量为界定标准,时长简短,要素齐全,叙事完整。这种短小精悍的微广播兼具消息的元素和通讯的手法,因每集时长不到2分钟,既可以独立成篇,也可系列成章,受众容易接受,适应新媒体时代“碎片化”“微传播”的需要。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百集系列微广播——善行河北》和《燕赵追梦人——“中国梦·赶考行”百集系列网络微广播展播》,就属于“微广播”的代表作。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道推出的《文艺微生活》,打破原有板块直播节目的固有样态,以“碎片化组合”为听众提供广播套餐,也属于“微广播”改革新的探索与尝试。
继续主打音频产品
数字化转型虽然是当前所有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喜马拉雅电台创始人余建军认为,“音频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伴随式媒介,它的优势和功能是被低估的。”广播的传统优势不能丢掉。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就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音频资源和专业优势,制作适销对路的精品内容。在整合自有资源的基础上,还可以聚合其他广播媒体音频资源和用户提供的优质内容,打造全新的音频广播产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网络音频的开发,并且各具特色的网络音频平台不断涌现在互联网上。据艾瑞市场咨询机构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线音乐(包括音乐、电台)覆盖人数已超过视频。美国著名互联网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每年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俨然已成为业界一个风向性报告。她认为:“声音将成为下一个移动端上传和分享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智能手机上可方便收听的网络音频平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专业音频网络平台,如喜马拉雅、考拉FM电台、爱听FM、荔枝FM、窄播、蜻蜓·FM、啪啪等;另一类是内容比较单一、指向性较强的音频网络平台,如音乐类的有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听书类的有懒人听书、善听听书、话匣子听书、掌阅听书等。
除了高质量的节目内容生产外,传统广播还应当把与音频相关的业务作为自己的拓展领域或衍生产品,像音频节目网站、播客、音频APP等。优质的音频内容既是传统广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传统广播在新媒体时代得以立足的根本。
加强与新媒体合作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统广播转型和突围的不二选择。
传统广播利用云平台等新技术,抓取海量的优质信息资源,实现由单纯的新闻内容生产商,向集内容集成商、生产商和提供商“三位一体”的新型角色转变。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和量化计算,为广播的栏目定位、节目策划、内容选取、受众需求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传统广播与网络联手打造广播网站。广播网站不仅能提供调频/调幅广播在网络上的实时同步收听,还能够提供播客之类的音频产品让用户随意下载、异步收听;网站的多媒体功能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融为一体,使得广播网站成为既可以听得见、也可以看得见的媒体。
传统广播与社交媒体合作,这些社交媒体包括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微博以其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和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形式,不仅推动了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而且给传统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空间。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 沈正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