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通稿]中国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新华网合肥5月3日电(记者蔡敏 朱青)在安徽省蚌埠市的农村,年近七旬的胡老汉和妻子在法律援助下,通过诉讼判决,终于从不愿赡养他们的儿女那里拿到了每年六千元的养老钱。
把十几亩农田全部让给儿子、自己早已无力耕种的胡老汉遇上了不孝儿女,最近几年生活基本没有着落。亲戚朋友和乡邻苦心协调劝说,孩子们也对老俩口不管不问。
“要不是村里新设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帮助申请法律援助,俺这种了一辈子的农民怎想过拿起法律‘武器’解决困难!”老农感叹。
百姓法律意识弱、相当部分群众无经济能力请律师、基层法律人才欠缺等是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和社区面临的现状。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关系着法律服务如何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每一个人。
中国正在通过设立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推动律师进驻村居、建设专业司法网络服务平台等措施,搭建新体系,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4年初,司法部印发《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就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等问题都作出了部署。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强调,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从国家层面的重视,到各地紧锣密鼓部署和推进,如今基层司法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快步推进。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表示,随着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让法律服务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已成为法治中国的题中之意,也体现着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在实体平台建设上,安徽省已建立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0余个,乡镇(街道)司法行政服务站1500余个,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近16000个,均配备随时可以为群众提供基本咨询、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的司法协理员,让百姓在身边就可以寻求司法渠道解决自身困难。”安徽省司法厅基层工作处处长桂勇说。
除了从直接设在村居的司法行政工作室寻求法律帮助之外,律师“进驻”农村和社区更是让百姓体会到了寻求专业法律指导的便捷。
2014年,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武岗镇康合村的80多户居民在房屋拆迁安置中,因建设质量问题与开发商产生了纠纷。“律师进社区”体系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帮助。“点对点”联系康合村的律师孙章不仅帮助村民实现了重盖新房,还帮他们争取到了对老房子的补偿。
在中国各地,过去坐在城里办公室的律师们,如今都通过服务联系卡、驻点律师工作室等方式,来到了百姓“家门口”。2014年,仅安徽省就有上万人次律师在“律师进社区”体系中解答法律咨询逾8万人次,调解纠纷近6000起,提供法律援助5000余件。
“农村的老百姓其实对医保、征地、低保、欠薪很多事情都有问题要问,很需要有律师这样的懂法的人给解答。”湖南省永州市伊塘镇湴塘村村民屈经权说。
此外,网络信息化平台也成为百姓获得法律服务的又一重要渠道。“从现实平台到虚拟网络,从‘庙堂之上’到‘乡野之远’,一张让百姓更便捷地获取法律知识和服务的新网络正在抓紧织就。法律服务体系量与质的同步提升,将使依法治国真正落利到人。”安徽省司法厅韩松林调研员说。
稿件来源:2015年5月3日新华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