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团总支获共青团安庆市委表彰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共青团安庆市委员会举行了“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大会,会上对安庆市优秀共青团干部、青年优秀志愿者等进行了表彰,文学院团总支荣获“安庆市2015年度优秀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文学院王政超和褚常月两名同学荣获“安庆市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情暖幼童,爱洒老人:爱在阳光的沐浴中生根发芽
文学院同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他们以爱为本,用爱心书写感动的青春。“暖芽”志愿者团队旨在情暖稚童,爱洒脑瘫患儿。每个周二周三下午,文学院志愿者们都会前往“沐阳之家”残障儿童康复中心,采用小组分工的方式,开展“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帮扶助力活动。志愿者们耐心地与脑瘫患儿进行交流,陪他们做游戏,帮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刚开始接触时,孩子会有抵触心理,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让你措手不及的事,但慢慢就好了,她们只是太过于脆弱,对外界过于敏感。”志愿者感慨地说道。除此之外,“暖芽”团队还承担定期制作画报的任务,队员们希望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需要社会关注的脑瘫患儿,给予他们更多帮助。
文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开展,2015级学生军训结束后,院学生会实践部发起了“阳光捐鞋”爱心活动,组织大一新生将自己的军训鞋子、衣服清洗干净集中送往五横乡敬老院,捐给有需要的老人们。此外,文学院各班级团支部在敬老院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探望老人,与他们热切交流,关心他们。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开展老年人养老情况调研,在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十年接力,情系孤儿:爱在倾心接力中茁壮成长
“基于爱心的呼唤是最深沉的呼唤,出于自愿的事业是最有生命力的事业。”曾刊登在2014年3月21日《安徽日报》上的“大学生十年接力帮扶孤儿”的感人故事至今在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班集体中传承和延续。每到周末,她们就骑40多分钟的路程,前往大龙山镇敬老院去看望一个孤儿。十几公里的路,一届又一届的同学已经走了整整12年。
12年里,一共12个班级,700多名同学共同见证了这个名叫小琴的女孩的成长。父亲离世,母亲远走他乡,爷爷也随后逝世,只剩下小琴和奶奶两个人在敬老院相依为命。最开始极力建议帮扶小琴的2004级校友张举进入大四后,把帮扶工作交给了大三的同学。 就这样,这个活动慢慢地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传统。转眼已经十二年了,爱心仍在接力进行,每次看望小琴,志愿者都会陪她出去散步,给她拍一些照片,让她放松心情,然后再从她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和她深入交流。除此之外,志愿者也会找班级成绩优秀的同学给小琴补课、讲题或是邀请乐观开朗的同学来给她进行心理疏导,使她健康快乐成长。如今,小琴正在读高三,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这场爱心接力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小琴长大成人,希望爱心传递地更长更远。
滴水穿石,见微知著 :爱在一言一行中吐露芬芳
志愿服务永不停止,志愿之路在脚下,在远方。“暖冬之行”是文学院的另一特色志愿活动。文学院团总支积极响应市团委号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在火车站自动售票机旁帮助不会使用的乘客自动买票与取票,在公交站台和十字路口扶老年人与残疾人过马路,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等。寒风凛凛,志愿者们毫不松懈,坚持用耐心和恒心将爱心外化为行动,以己之力,助人为乐。此外,文学院搬迁至菱湖校区后就与菱湖街道处签订了学生社会实践协议,学生们积极深入社区,多次前往菱社区等地进行卫生清理、撕小广告等志愿活动,他们积极配合社区负责人,努力完成每次任务,获得了社区业主们的欢迎和称赞。
文学院的志愿活动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在大龙山镇组织了持续12年的“义务支教”活动,经过层层严格的选拔,选出的学生被分配到农村中小学进行义务支教,既为地方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又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育人能力。此外,文学院还在不断探索中构建了学生能力培养模式,将志愿活动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在安庆市首届“福彩杯”公益项目创投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将公益观念运用到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上,引导学生将志愿服务和创业实践结合起来。“善行一百”募捐活动,“为爱接力,星不孤独”蓝色慢跑活动,无不彰显文学院志愿者们在撒播爱的路上从未停歇,用自己永远饱满的热情和爱去抚慰那些贫困山区或是天生残疾的孩子,始终踏实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二字的真谛。
文学院重视培养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彰显青年志愿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践行“三修”工程。此次荣获“优秀青年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是共青团安庆市委员会对文学院志愿服务组织工作的肯定。文学院将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成功。(学生通讯员 张妞妞 黄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