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创新要实 打造文化旅游亮点——滁州十大民俗风情村闪亮出彩
文化旅游新去处,十大民俗风情村。8月下旬,随着滁州市十大民俗风情村的闪亮出彩,安徽乡村旅游有了诱人的新去处,吸引省内外数万游客到此一游、留连往返。
去年3月以来,滁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创建十大民俗风情村、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根据市里要求,市文广新局从全市121个国家、省、市及县(市、区)示范村中选出16个有文化特色、有代表性的村庄,深度挖掘村庄各类历史人文遗产以及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加强宣传包装,形成独特风情。做活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文章,将民俗风情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以特色民间文化为内涵,打造历史景点、人文景点、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的民俗风情村庄,提升美好乡村品位。
滁州市美好办下文,明确创建任务、牵头单位。市委书记李明、市长张祥安、市委副书记孔晓宏、副市长李树等市领导,多次到示范村调研、指导、现场办公。市文广新局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局长杨成志先后9次到县(市、区)和示范点督查指导;在谋划要实、顶层设计方面,市美好办和市文广新局先后召开创建十大民俗风情村汇报会、推进会、现场会、点赞会,细化目标,落实到位。出台《十大民俗风情村具体创建标准(18个有)》、《全市十大民俗风情村考核验收办法》(暂行)、《全市十大民俗风情村创建工作时间表》等。组织专人历时3个月设计出《全市十大民俗风情村标志》,获得了著作权。市文广新局还具体指导各村充分发掘和运用历史文化资源,编制民俗风情村创建计划。按月调度督查,及时专题通报,强力推进创建提速提效。将十大民俗风情村创建工作纳入2013年度县(市、区)政府文化工作目标考核。
结合美好乡村整体规划,将各民俗文化风情村候选村融入民俗风情村创建设计,注重文旅结合,立足文化特色、文化遗产、实施规划、人员队伍,依靠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文化墙)、农家乐点三个载体,按照建有创建村统一标牌、写有创建村简介、挂有创建村示意图、印有创建村图片画册、立有创建村文化景点和标识的要求,将民俗文化融入新村建设之中,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去年底,在各县(市、区)上报的十大民俗风情村候选村中开始考核验收,最终评选出有一个字雅号的10个村:即新村(南谯区姑塘村)、红村(来安县半塔村)、风村(明光市桥镇村)、神村(全椒县孙家新村)、美村(全椒县黄栗树村)、名村(凤阳县小岗村)、园村(来安县贾龙村)、梦村(定远县岗中新村)、亭村(天长市井亭村)、缘村(天长市长山村)。
滁州市委、市政府在创建十大民俗风情村中,还积极营造宣传氛围,不断扩展和放大创建成果。借助滁州日报、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刊登信息、专题报道二十余条。滁州广播电视报连载了十大民俗风情村巡礼一至十,每篇长达6000余字,文图并茂,全面反映全市十大民俗风情村创建的亮点和成效。同时创新宣传形式,通过创作快板、小品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反映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十大民俗风情村创建中主体作用和精神面貌。
十一前,滁州市将立牌表彰10个创建村,编辑出版《滁州市十大民俗风情村》一书和宣传画册,刻制光盘一套。还将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组织系列报道,展示十大民俗风情村创建成果,展现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前不久,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安徽站站长刘建军来滁采访调研,对市委、市政府创建十大民俗风情村,充分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满足现代人特别是城里人对返璞归真休闲生活方式日益扩大的需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拉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充分肯定、大加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