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合“文化+” 推动安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6月25日讯(记者:许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我省文化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创新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今年5月16号到20号,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又如期而至。在深圳会展中心2号馆,安徽80家文化单位盛装亮相。共享借书柜、“有戏安徽”平台、科大讯飞“AI虚拟主播”等一大批融汇科技创新、体现徽风皖韵的新技术、新产品,吸引来一批又一批参观体验和洽谈合作的中外嘉宾。
参观者程丽娜介绍: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安徽的文化独具魅力,更加吸引我们。”
本届文博会上,安徽展团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省共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17项,比上年增长30.8%;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双双入选第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展会期间,我省共有24个文化投资项目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投资总额84.39亿元,引进资金78.99亿元;安徽馆累计接洽客商38.37万人次,现场销售金额526.21万元,达成采购协议(意向)金额8600万元。
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处处长王芳表示: “这次文博会是安徽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参展企业最多的一次。通过深圳文博会这一平台,充分展示安徽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同时借鉴学习其他省份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动安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安徽坚持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潜力。5月15号晚,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黄梅戏《邓稼先》在安徽大剧院上演,并通过“有戏安徽”平台同步直播,省内外的黄梅戏迷纷纷通过电视、网络、手机观看并点赞。
安徽演艺集团工作人员胡轶钦介绍,“有戏安徽”实现艺术与技术相融合,自2017年以来已直播70多场,实时点击量超过1500万次。 “有戏安徽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传播方式,就是包括电视端、手机移动端、网络端、音频端和剧场。观众可以足不出户体验到戏曲带来的魅力,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支撑平台“海豚云”、5G超高清视频传输技术打开了下一代视听新空间;AI虚拟主播、讯飞转写机开启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天地……“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文化+旅游”等跨界融合正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新风景。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一批骨干文化企业的带动和支撑。我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1158家增长到2018年的2359家,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共有上市(挂牌)文化企业48家,其中美国上市1家,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10家,新三板挂牌37家。安徽出版集团和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双双第10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其中,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总体经济规模连续5年保持全国同行第一,并且连续3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规划发展处主任科员谭克玲表示: “这两年,我们省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比位居全国第10位,中部省份第一位。今年的一季度,我们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58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4%,全省的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在不断地提升。”
文化产业品牌园区,是引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载体。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市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基地,依托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等”国字号“平台,迅速形成了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和创意休闲四大产业集群,并与华为、中兴等国内顶尖科技企业共同构建起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链”。
合肥市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钟晓东介绍:“ 基地也吸引了像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科技产业园,国家广电总局三院这样的文化项目入驻。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亿产值的创意文化基地。 ”
目前,全省拥有合肥、芜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区等7家国家级(产业集聚类)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经形成较强的区域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 编辑:江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