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蚌埠特色”

31.03.2016  09:38

  张从军,蚌埠市电化教育馆馆长。最近一段时间,他格外忙。3月23日,河南省新乡市教育局一行八人在新乡市市长的带领下到蚌埠市教育局考察,张从军负责接待和安排;21天前,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的陪同下到该市考察,张从军忙着安排考察路线;这期间,他还要接待一些省内外教育局的考察团,以及各类来采访的媒体,他们关注的焦点都是该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

先行先导,创新融合。近年来,蚌埠市紧跟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整体推进的脚步,在完成省里规定的各项工作后,大胆创新,通过开展一些因地制宜的活动,提高师生的使用率,真正做到让信息化为课堂所用,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所用。这些被前去学习和考察的人们称为教育信息化的“蚌埠特色”。

“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教育+信息化”

王光辉,蚌埠市教育局总督学,主抓全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市教育系统里,校长、教师们都爱称呼他“总工程师”。在他的带领下,该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逐渐显现出与众不同。

宁愿设施设备被用坏,也不能被放坏,一定要用起来,不能闲置”。王光辉说,这几年,全省上下都花大力气在抓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学校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基础设施和设备,从多媒体教室到各种理化生实验室再到图书馆,“有些设备的确价格不菲,但不能心疼,一定要让学生用,只有用起来了才发挥了价值”。

在这个理念的支撑下,该市本级财政及各县(区)均设立了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近三年,该市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2015年该市投入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6662.645万元,该市各校公用经费中用于信息技术支出的比例均达到10%以上,并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除了资金的保障,王光辉认为,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不能错,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教育+信息化”,而不是“信息化+教育”。“全市大会小会上,我都一再地强调,教育跟其他不一样,别的产业可以是‘互联网+’,但教育不行,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教育+信息化’”。王光辉说,就教育本身而言,信息化只是一个载体,发挥着辅助作用,不能改变了教育人对教育本身的把握,日常的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

如今,这样的理念已经普及到了该市各所学校。3月24日,记者走访了蚌埠市第二中学,该校已经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智慧课堂”,通过“云+端”的运用,让课堂教学更加精细。“简单地说,智慧课堂是由微云服务器、端应用工具、云平台三部分组成,学生课前对照着教师录的微课提前预习,做习题,然后提交,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都会的,课堂上就不说了,很多人不会的,课堂上重点说,少数人不会的,可以通过无线网,在线一对一的辅导”。校长李新义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人担心智慧课堂会让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过去一个班四五十人,教师很难做到一对一的辅导,但现在利用网络,一对一辅导不是难事。而且一节课依旧40分钟,师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并未减少,课堂上的互动少不了延伸、肢体的交流”。李新义说,智慧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手段,并不会取代教育本身的意义。

在随后的几所学校的走访中,这种以生为本、尊重教育规律的理念无处不在。这样的顶层设计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15年1月和2016年1月,蚌埠市连续承办了两届全国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对教育本身的坚守,获得了来自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天津市、北京市等地专家的一致好评。

教育信息化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在人们固有思维里,教育信息化改变的多是课堂教学,其实不然,发展至今,教育信息化已经无所不包、无所不渗透。两天的实地采访,记者明显感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给学校带来的种种变化,课堂教学更高效,教师备课更便捷,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管理更科学……可能只是一张校园卡,就已经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饮食起居。

从2013年,蚌埠市开始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就明确了方向,不能搞一刀切,不能齐步走”。王光辉说,教育是一个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学生是个性化的学习,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一刀切是对教育的伤害。为了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目标,蚌埠市提出了“鼓励先进,帮助跟进,等待后劲”的口号。

在张从军的陪同下,记者到了蚌埠市禹会区朝阳路第三小学,这是一所占地不足五亩的“麻雀小学”,在校生595人。“我们学校虽然小,但是小有小的优势,教师们很团结,开展网络教研非常方便”。校长冯秀芳说,之前教师培训多是定点培训,对时间和空间有一定要求,如果同时外出几个教师参加培训,学校的正常教学都会受到影响,但现在依托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全校33个教师都开通了“教师网络工作室”,通过“教研朋友圈”、“网络教研会”进行交流研讨。

史艳是该校语文教师,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常用的几个QQ管理群。“禹会区信息化交流群、禹会区基础教育资源交流群、学校办公群、禹会区教研群……这些都是每天都要登录、都要看的,大概有八个吧。”史艳点击着电脑桌面上的QQ群,动作娴熟。“有了这些交流群,学习起来很方便,下班路上、晚上备课时,遇到不会的在网上一咨询,立刻就有群友支招,有的还是省外的名师,所以成长得很快。”2015年,该校入选为该市首批信息化先导学校。

同样,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还有蚌埠市第六中学。在该校,实现无纸办公早已不是一句口号。“举个例子,以前制作统计报表,都是手工的,教师一个一个地核对,反反复复,麻烦又未必准确,但现在只要一输入电脑,使用软件分析下,很快就自动生成,方便,高效”。校长芮立斌说,如今,教育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学校的角角落落,运用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等。

据芮立斌介绍,早在2014年秋季,学校就开始实行网上组卷、网上阅卷,大大减轻了教师负担。“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智选库,根据班级的教学进度实行网上组卷,考完后,全都采用网上阅卷,一张卷子改完,学生的得分情况就都出来了,哪道题错了,错在哪了都一目了然。卷子改完,各个班的得分情况就都出来了。”芮立斌说,有了大数据做支撑,课堂教学会更有针对性、更科学。

教育信息化让精准扶贫更有戏

这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农村中小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位于淮河北岸小蚌埠镇上的淮上区实验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在教育信息化弄潮中二度绽放的学校。

据该校副校长赵鑫介绍,早在十多年前,该校发展尚可,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生源急剧流失,到2011年时,在校生仅千人。转机发生在2012年,作为全省第一批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试点校,该校先后引入了“班班通”、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课堂教学有声音、有图像,打破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提高了,家长也认可了,这几年,不少学生开始回流,去年秋季开学就有五十多个学生从外地转学回来。”说到这,赵鑫露出欣慰的笑容。

一直以来,师资老化、教学手段落后是制约着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赵鑫说,以前没有优质的资源共享,教师备课多是单打独斗,但自从我省“三通两平台”的推广运用,教师们开始了网络教研,今年58岁的吴延坤是该校年龄最大的教师,如今可以熟练的操作着交互式一体机给学生上课。2015年,该校先后被评为“蚌埠市网络教研示范校”、“蚌埠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先导学校”。

作为小蚌埠镇的中心学校,该校多次利用录播教室录制各种微课,上传到资源库,供偏远的村小学、教学点学习,带动了区域学校的共同进步。

这在很多农村学校,能有今天的发展,很多学校都是不敢想的”。王光辉说,这样的现象在全市已经屡见不鲜,在大力倡导教育扶贫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无疑让教育扶贫更加精细,缩短了城乡学校间的数字鸿沟。(王浩 特约通讯员:项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