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救助 不落一人——安徽低保绩效评估蝉联全国第一
由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对2015年度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4项评价指标14项评估内容,逐项评分和等级划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以95.7分的高分,自2014年以来,再次荣获全国第一。
“作为中部并不发达的省份,如果仅仅1次获此殊荣,可能偶然,这是连续2次,不是偶然,应是担当、务实和实力的体现。”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
强化顶层设计,政策层面补短板
社会救助必须从顶层设置上下功夫,补制度的短板是其中的要义之一。
2015年初,安徽省各级民政部门的救助系统为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规文件精神一直忙碌着,随后以安徽省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年底,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民政厅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会同省政府法制办新修订《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已进入立法审议程序,即将以省政府令颁布施行。
为使核对机制和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2015年,省级核对平台初步建成,正在进行系统调试、数据导入和部门对接。16个市均采用不同模式,有序推进核对平台建设,部分市开始依托平台开展核对业务,全面打通救助绿色通道。
自2012年以来,安徽省民政厅累计投入320万元用于省级低保信息系统硬件建设。2015年,安徽还把低保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情况列入省级民生工程考核项目和2015年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项目,并列入年度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价内容,确保低保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取得成效。
规范管理抓公开,力求精准扶贫
安徽省萧县明确由乡镇直接受理当事人申请后,组织乡镇、村(社区)干部对申请户的户籍情况、收入情况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测评,并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召开民主评议会议产生拟保对象名单。同时,坚持“二榜公示”定保原则,对民主评议会议产生的拟保对象名单、乡镇审核确定的拟保对象和类别进行公示,全县共安排中端公示点24处,末端公示点1927处。建立末端公示长效机制,坚持“谁主管、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了监督制度、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2015年上半年,县民政局检查组先后深入到23个乡镇520处公示点查看。同时,把末端公示与三榜公示、过程公示和结果公示相结合,拓展公示措施,强化群众监督。
对低保申办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谁入户、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低保经办人员近亲属低保备案制度,严格核查管理。
合肥市庐阳区全面落实低保民主评议听证制度,实行一户一评议。每个村(居)成立评议代表团,每次评议时从中抽选部分代表轮流参与,评议过程全程摄像,现场公开唱票计票,投票结果及时在村(居)务公开栏公开,杜绝“人情保”。同时,该区试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网上审批工作,完善模板操作,做好系统应用,确保系统数据更新及时、准确有效,实现城乡低保信息数据化、办理流程网络化、救助程序规范化。
以上两个个案只是部分代表。事实上,早在2015年的7月至9月,安徽省民政厅按照民政部统一部署,在全省集中开展了社会救助专项治理,重点整治低保工作存在的“人情保”“错保”以及“拆(并)户保”问题;去年全省各级累计组织社会救助培训198期,培训1.2万余人次,提升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社会救助工作奠定了基础。
全省1503个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实现了困难群众“一个窗口办所有事”
据民政部快报统计显示,安徽省低保信息系统采集或上传数据与民政统计台账相比,数据采集率位居全国前列。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安徽省的入库数据准确率达到99.1%以上,以各市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为契机,在部分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嵌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子模块。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低保信息系统与社会救助及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一门受理”窗口联网。据了解,目前,该省150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确保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群众由“进一扇门办一件事”到“一个窗口办所有事”,既减少了社区坐班人员,又有效满足了信息化时代群众便捷办事的需求。
与此同时,铜陵、滁州等2市9县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和2个省级综合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省厅积极指导各试点单位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落实资金、强化管理等方面探索创新,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了解,全省各地目前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到2017年,将农村困难群众扶贫标准线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两线合一”。
( 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李登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