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革命”再续传奇 “合肥经验”扬名海外

27.10.2014  17:56

  一座生机无限的城市,合肥改革创新处处涌动暖流。

  一座高效透明的城市,合肥效能革命不断巩固成果。

  一座公平正义的城市,合肥发展不断受到百姓点赞。

  10月25日,2014年连氏中国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对外正式公布了今年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指数调查报告。合肥再获殊荣,一步跨进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位居第四。其中,经商环境在中国所有城市排名中以6.97分获第一。

  “提升社会公平感,建设服务型政府。”今年4月至7月,以“连氏中国城市服务型政府指数”为测评框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和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委托独立专业调查机构,对我国36个城市的公众和企业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并依据政府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客观统计数据,最终综合评出了中国城市服务型政府十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的取得来自于长期的“追逐”。近年来,合肥迈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合肥围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强调,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合肥要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打造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流程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市长张庆军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本,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坚持并完善“一表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尽量减少审批,下放权力,打造真正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合肥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已经赢得了广大市民和在肥企业的认可和好评。此次合肥跨入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行列,是这些年来所取得成就的最好诠释。

  效能革命提升服务能力破茧成蝶

  建设服务型政府,核心是转变职能、提高效能。

  积极探索实行大部门制和大处室体制。经调整优化后,市政府共设置工作机构36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总计39个,比省里规定的40个机构限额还少1个,精简和压缩了机构5个。

  一组看似枯燥的数字,显现着合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活力。

  市委常委、副市长黄文涛说,当前我市正在部署开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将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大力简政放权,努力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行政审批关系到办事效率。近年来,我市一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成“精简审批事项、健全行政审批管理制度、规范前置审批行为、优化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政府放权到位”等六大方面19项具体工作。

  实现基本建设项目“一费制”管理,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受理、统一缴纳、限时办结。目前,工业项目在3个月内,其他项目在4个月内确保办好手续、开工建设。

  我市还抓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和难得机遇,大力推进社会中介组织改革与发展。

  目前,全市121个行业协会(商会)均按照“无业务主管单位、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无合并账户、无合署办公”的“四无”要求,实现民间化与社会化。

  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市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微博、微信等新兴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政府部门采用。

  近年来,合肥市大力支持新兴媒体发展壮大,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通过整合资源要素,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以“合肥发布”微博为龙头的政务微博群、以“合肥发布”微信为先锋的政务微信群和以“合肥政经观察”为代表的政务移动客户端,在传播合肥好声音、传递合肥正能量、快速提供日常政务资讯以及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主阵地作用。

  2013年5月,市网宣办在全省率先牵头开通市级“微博发布厅”,“合肥微博发布厅”也是全国第一个在北京人民网总部正式上线的官方微博发布厅,发布厅聚集了市直单位、县(市)区和新闻媒体近50个官方微博,目前共拥有受众(粉丝)450多万。

  传播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我市紧跟新兴媒体发展,较好地使用新兴媒体在提供日常政务资讯以及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春色满园

  纵观合肥,产业发展风景这边独好,速度和效益不停上台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走上了创新、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以优化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开放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效能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更加明确。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特别是引进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的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在现有的家用电器、装备制造、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基础上,我市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强项产业集聚建立联盟,弱项合作纳入强项产业链,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和集聚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市重点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语音、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国家新型显示集聚区试点、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争取再引进一批产业核心项目。

  编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示范区建设,跟踪推进德国巴斯夫、美时医疗等一批重大项目。

  围绕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欣奕华智能机器人、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加大示范应用推广力度,推动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住宅产业化、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

  抓大不放小。我市从积极缓解融资困难、切实减轻负担、做好用工保障、着力搭建服务平台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助小微企业“渡难关”,促民营经济大发展。

  确定了全面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强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引导机制、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等八大方面的改革重点领域,有序推进改革发展工作,鼓励支持引导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调整完善了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农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政策体系,形成“1+3+5+N”的政策体系框架,不分所有制形式面向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给予奖补,其中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占较大比例。

  投入民生百姓口碑胜过金杯银杯

  “天下之财,至天下之民”。在提高政府高效的同时,合肥努力营造公平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我市让弱势群体同享基本公共服务。

  在合理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集中有限财力,明确当前基本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按照轻重缓急、对象细化、分类实施、逐步提高的方式,把那些迫切需要基本公共服务的低收入阶层作为重点,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投入。

  对现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扩建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等,合肥依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投入,扩大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范围。

  引进竞争机制,尝试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目前,我市现有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通过招标准入,充分体现了平等、竞争和择优的原则。

  我市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合肥体育中心、广电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深入推进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全面惠及贫困弱势群体。近年来,我市连续实施12项、28项、36项、33项、33项、40项、47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近300亿元,近700万群众直接受益。民生工程的实施,让老百姓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梳理完善、清理合并部门支出项目,减少政府部门不必要的开支,在确保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的同时,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改变“基数加增长”的递增方式,使行政成本向基层县区倾斜,向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项目倾斜。